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正交实验配制P·C42.5级水泥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4-10-10

吴守民,张海彬,王洪刚

(胜利油田营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东营 257000)

0 引言

我集团原是一家传统水泥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从矿山经水泥到商品混凝土的良好完整产业链。为了寻找商品混凝土生产的最佳水泥,我集团经过探索改进,在老工艺生产商品混凝土用 P·O42.5 级水泥的基础上,采取了配制工艺,通过改善各物料颗粒级配,摸索出 P·C42.5级水泥合理的颗粒级配控制、搭配、调整方案,找到了最佳颗粒的实现途径,不仅使 P·C42.5 级水泥更适应商品混凝土的生产,提升了商品混凝土品质,同时也降低了水泥的生产成本。

1 试验用原材料

1.1 出磨水泥

采用我集团水泥磨日常配比生产的出磨水泥。其基本配比为:熟料 76%、石子 5%、脱硫石膏 6%、粉煤灰 13%,连续取样 2 小时,进行过筛混匀缩分而成。后经实验室500×500的标准试验磨进一步粉磨,形成出磨水泥Ⅰ的,加磨 10min 水泥 Ⅱ,加磨 20min 水泥 Ⅲ,三种试验水泥。具体检验数据见表 1。

表1 原材料性能指标

1.2 矿渣粉

采用巨能特钢矿渣,我集团矿粉磨生产的矿粉。经实验室 500×500 的标准试验磨进一步粉磨,形成矿粉Ⅰ,加磨10min 矿粉 Ⅱ,加磨 20min 矿粉 Ⅲ,三种试验矿粉。活性检测按照标准规定,选用对比样品作为基准样,活性要求在95% 以上。具体检验数据见表 1。

1.3 超细粉煤灰

采用胜利发电厂 Ⅱ 级粉煤灰,烧失量 5.0%,经胜利水泥分公司粉煤灰磨粉磨形成超细灰,再经实验室 500×500 的标准试验磨进一步粉磨,形成超细灰Ⅰ,加磨 10min 超细灰Ⅱ,加磨 20min 超细灰 Ⅲ,一共三种试验超细粉煤灰。活性检测按照标准规定,选用对比样品作为基准样,活性要求符合国标 GB/T1596—2005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的规定。具体检验数据见表 1。

2 试验过程

此次试验采用生产线实际样品,实验配合比根据前期配制水泥研究的基础数据确定:后掺矿粉 15%,后掺超细灰18%。

2.1 正交设计

采用正交配型原理,配制出三因素、三水平全面 27 种试验方案样品,其中 水平 A 代表出磨水泥,B 代表矿粉,C 代表超细灰,正交试验方案见表 2;然后按照正交设计原理,如图 1, 筛选出有代表性的 9 个水平组合实验方案,见表 3。进行细度、比表面积、颗粒分析、强度的检测。

表2 正交试验方案

图1 正交设计原理

表3 具有代表性的试验方案

2.2 水泥试验配合比方案

水泥试验配合比方案,见表 4。

表4 水泥试验配合比 %

2.3 试验样品检验数据汇总

试验检验数据汇总,见表 5。

表5 试验数据结果

3 试验结果分析处理

(1)通过对使用同种出磨水泥,不断变化矿粉、超细灰的配合比方案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矿粉和超细灰的颗粒变化对水泥 3~32μm 的水化有效颗粒影响不明显。随着出磨水泥颗粒粒径逐渐变小,无论矿粉、超细灰的颗粒如何变化,配制胶材整体 3~32μm 颗粒含量都明显上升,出磨水泥粉磨 10 分钟后,3~32 μm 颗粒增长 5% 左右,出磨水泥粉磨20 分钟后,3~32 μm 颗粒增长 17% 左右,规律是基本稳定的,这说明数据有明显的规律性。

(2)配制胶材颗粒级配的变化导致强度变化结果分析:① 在使用同一种出磨水泥的前提下,随着矿粉、超细灰的掺加种类、方式变化,强度的变化不明显,无规律可循。② 在其他物料掺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矿粉颗粒的变细,强度出现明显上升趋势,矿粉加磨 10 分钟后,配制水泥强度提高了4% 以上,加磨 20 分钟后,强度普遍提高了 10% 以上。③ 超细灰的粉磨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强度的变化影响很小,无明显规律可循。④ 随着出磨水泥有效颗粒含量的不断增加,强度呈上升趋势,加磨 20 分钟 3d 抗压强度提高了 20%以上,28d 强度上升也很明显达到 15% 以上。

(3)试验方案及结果对应表,见表 6。

表6 试验方案及结果对应表

(4)试验结果正交计算筛选表,见表 7。

表7 试验结果正交计算筛选表

(5)根据上述表格计算分析可以得到影响因素确定表,见表 8。

表8 影响因素确定表

(6)按照表 8 制定生产验证配比方案如下,见表 9。

表9 生产验证配比方案

4 生产验证

按照正交理论计算确定的最佳验证方案,细灰磨、矿粉磨、水泥磨同时开始最佳颗粒级配的实验生产。生产中不断从调整磨机工况着手,改善控制措施,验证原料及成品的性能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见表 10。

表10 性能调整前后检测

4.1 生产验证小结

从生产实际验证过程来看,起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台时低、工况差、水泥需水量偏高,强度不明显等。经过不断调整找到了最佳生产应用方案,得出最合理的应用结论。以强度实现为目标,最佳颗粒的寻找不能靠一味的降低物料细度,而是在磨机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磨机产能,同时通过磨机球配、配制物料配比的调整,实现产能和质量的双丰收。

另外,在合理调整细度和比表面积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设备工艺、控制工艺的改进,实现了 P·C42.5 级水泥的颗粒最佳级配;从而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强度,后掺物料的活性等性能都有较大的改善,混合材掺加量提高了 8.0% 以上,水泥磨机总台时增加近 20%,矿粉、细灰磨台时增加超过 10%,总体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商品混凝土使用试验验证也较为成功,见表 11,混凝土需水量可以降低约 8%,强度提高约 2%,说明颗粒调整后的效果是良好的。

4.2 混凝土试验验证

将组分为 1.7% 的外加剂配制而成的不同编号的 C30 混凝土进行混凝土试验验证,性能检测结果见表 11。

表11 混凝土性能检测

5 结论

通过大量的正交试验和生产验证最终找到了实现配制生产 P·C42.5 级水泥最佳颗粒级配的有效途径,最佳的生产指标方案为表 12 所列。配制 P·C42.5 级水泥后掺搭配比例为:后掺矿粉 15%,后掺超细灰 18%,后掺原灰 5%。

表12 最佳颗粒级配

6 说明

(1)控制水泥磨机前掺混合材总量控制在 25% 左右,保证水泥配制效果。

(2)在确定 P·C42.5 级水泥最佳级配方案时,要注意结合混凝土性能试验进行验证确认。

(3)控制生产效果,要从原材料粉磨开始进行控制,可以适量使用助磨剂助磨,在生产中采取控制 45μm 细度为主,比表面积检测为辅,颗粒分析验证的方式控制生产,长期监测各原料及成品的颗粒分布情况。

[1]姚丕强.配制水泥的工艺技术及搅拌设施[J].中国水泥,2006(10):70-74.

[2]吴笑梅,樊粤明,欧阳克连,等.粉磨工艺对水泥颗粒分布及其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水泥,2010(5):5-9.

[3]吴秋生,姚丕强,石国平,等采用配置工艺技术改善水泥性能的研究[J].水泥,2012(10):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