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育玮+邢雯+莫扬俊
【摘 要】 随着云计算技术在信息产业中的影响日益深远,许多企业选择将传统ERP系统转换到云ERP系统。私有云ERP系统更符合企业转换需要,然而很少有人对于影响企业转换到私有云ERP系统的意图的因素进行研究。为此,基于双因子理论,构建模型以探索影响企业转换行为的因素,并实证验证其与转换意图的关系。模型包含七个构面(供应商支持、顾问支持、满意度、使用广度、转换利益、转换成本、转换意图)和六条假设。共回收252份有效问卷,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测试,大部分的假设证实成立。文章为云ERP供应商帮助客户转换到云ERP系统提出建议,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计算; 企业资源计划; 双因子理论; 转换意图
【中图分类号】 C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21-0023-05
一、引言
近年来,云计算成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最热的词汇之一,云计算通过互联网提供一个发展全新商业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的基础。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云计算环境中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总支出将从2016年的371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595亿美元[1]。2016年我国云计算市场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呈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人民币[2]。云计算可被进一步分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在私有云,企业通过内部网访问企业内部的服务和资源,所以企业需要拥有核心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去管理和维护其服务。在公有云,企业通过互联网访问由云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和资源,所以企业不需要拥有核心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同时可按企业需求访问所需服务与资源。混合则是混合公有云和私有云服务。
云ERP系统是企业最常用的云计算系统[3]。许多企业已经有自己的ERP系统来管理内部重要数据,在由传统ERP系统转换到云ERP系统时,企业希望仍然能够保证系统安全性及可控性,而私有云相对公有云在这方面有更少的顾虑[4]。根据云计算调查,在中国40%企业使用私有云,36%使用混合云,只有13%使用公有云[5]。然而,大多数研究是在讨论云计算采用,而不是转换到云计算的问题,当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有自己的ERP系统,只调查企业是否愿意采用,无法反映企业的现实状况[3],并且,过去研究都是在公有云领域,即使一些学者提出ERP转换到云端的议题同样在研究向公有云的转换,很少有研究在调查转换到私有云[6-7]。
所以,本文目的是调查企业从传统ERP系统转换私有云ERP系统,以双因子理论为基础,调查各因素对企业关于转换成本和转换效益的影响,发展出适用于转换行为意愿的模型去研究企业转换到云ERP系统的影响因素。本文分析讨论影响企业转换的激励和阻碍因素,帮助云ERP供应商提升服务、发展有效的营销规划,以成功地帮助企业客户转换到云ERP系统。
二、文献综述
(一)双因子理论
双因子理论将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分为激励(满意)因素与阻碍(不满意)因素[8]。使员工满意工作的激励因素包括:升迁、认同、责任感、成就感;使其不满意工作的阻碍因素包括监督、薪酬、公司政策、工作条件,阻碍因素的存在会造成不满意,但没有阻碍因素也不会造成工作满意,因此激励与阻碍因素并非相互对立,这两种因素可能同时影响员工的工作动机。
近年来,双因子理论已经被用来研究云计算领域,Park et al.[6]将激励因素和阻碍因素分别作为转换效益和转换成本,转换效益是指从新系统所获得的感知效用,而转换成本是指放弃现有系统的损失,这两种因素的评估会决定是否接受或拒绝转换到云服务。
笔者认为,转换成本的存在可能阻碍转换意图,但没有成本也不会提升转换意图,因此转换成本能作为阻碍因素。转换效益与转换成本分别是指从现有ERP系统转换到云ERP系统所获得的感知效益和损失,两者并非对立的因素,企业可以同时拥有转换效益和转换成本的感知,所以本研究将调查激励因素(转换效益)与阻碍因素(转换成本)对企业转换到云信息系统的影响。
(二)影响转换云信息系统的因素
在转换到云ERP系统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变革管理,用户对新系统可能产生抗拒心理,因此透过外部的支持与协助才能促成实施成功[9]。
用户的抗拒心理,来自于放弃原有系统已投入的成本。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当转换到云信息系统上,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有信息系统所投入的成本,可能会造成他们不愿意转换[10]。对原有系统的使用满意度越高,使用广度越大,这种心理损失将更加明显。
在ERP环境下,ERP供应商和顾问帮助作为外部因素起到重要作用。ERP供应商和顾问帮助不仅提高ERP商品的质量,也保证用户对系统的知识建构和顺利使用。过去很多信息系统的推广,大多都是从系统层面的因素,例如:系统功能、系统接口来吸引用户采用,然而在使用新系统之前用户不能充分感知系统体验,所以只能透过外部支持来推动用户[11]。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基于双因子理论,本研究将激励因素和阻碍因素分别作为转换效益和转换成本,企业可以从云ERP系统获得许多效益,例如:提升工作效率、效能、生产力。研究发现使用系统的感知效益会正向影响信息系统的采用和接受[12]。另一方面,在转换到云ERP系统的过程中,企业可能损失在现有信息系统上的投资,研究发现转换成本会使用户抗拒转换到新系统上[13]。综上所述,本文预期转换效益会增加转换意图,而转换成本会降低转换意图。
H1:转换效益与转换意圖呈正相关。
H2:转换成本与转换意图呈负相关。
企业经常把信息系统供应商看做主要外部支持[9]。在云ERP系统启动之前,需要持续调整来适企业需要[14]。如果系统供应商可以提供外部技术支持,企业将更乐于采用新的系统。云ERP供应商支持包括判定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等服务[15]。即使企业有信息技术人员来控制内部设施、硬件、软件,顾问也必须在部署期间向信息技术人员教授云计算主要知识[9]。另外,私有云实施比其他云系统需要更多时间,如果顾问有着丰富的实践和产业经验,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顾问支持包括部署、解决问题、支持云ERP系统推进[15]。因此本文预期顾问支持与供应商支持会增加转换利益。endprint
H3:顾问支持和转换效益呈正相关。
H4:供应商支持和转换效益呈正相关。
现有系统的满意度在转换行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现有信息系统的满意度是指企业对现有ERP系统的感受,如果企业感到满意,他们将会继续使用并且不愿意转换到云ERP系统[6]。现有ERP系统的满意度可能造成企业心理上的损失,并且认为是转换行为上的感知成本。现有信息系统的广度是指企业在现有ERP系统的功能和选项的使用程度,学者认为现有系统使用广度能解释为沉没成本,例如:已经花在学习系统功能的时间和努力[6]。当企业员工已经在现有的ERP系统投入时间和努力,会害怕损失这些沉没成本并且拒绝转换到新信息系统。因此本文预期现有ERP系统的使用者满意度与使用广度会提升转换成本。
H5:满意度与转换成本呈正相关。
H6:使用广度与转换成本呈正相关。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中ERP部门或者IT部门的管理者,他们有影响或决定是否转换到云ERP的能力及权力。通过电访、邮件等方式,总共向企业中的这些管理者发出了800份问卷,收回252份有效问卷。
(二)问卷开发
顾问支持和供应商支持改编自Benamati et al.[15]的研究;满意度改编自Bhattacherjee[16]的研究;使用广度改编自Ye et al.[17]的研究;转换效益和转换成本改编自Kim et al.[13]的研究;转换意图改编自Venkatesh et al.[18]的研究。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邀请了10位ERP方面的专家参与前测。审查和前测之后,就专家提出的关于问卷中的措辞、长度和题项的格式等的建议,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得到了最终的问卷。根据英文原文将题项翻译成了简体中文。为了确保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使用了反向翻译。所有题项都根据李克特七点尺度法(从非常不同意(1)到非常同意(7)设置)。表1详细说明了构面的定义和来源。
(三)数据收集
本研究调查问卷有效回复率为31.5%。受访者的男性比例和女性比例分别为58.3%和41.7%。受访者的年龄分布主要在26到35岁之间(59.1%),学历主要是专科/本科(88.9%),其在企业中所属的部门主要是财务(25.4%)和信息(28.6%)。本文所调查的企业的类别主要是工业(23%)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6%),其规模集中在50人以上(65.4%)的企业。
五、研究结果
(一)测量模型
本项研究通过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来检验测量模型。收敛效度的测量利用了项目信度、组合信度(建构信度)以及平均方差提取值(AVE)等指标进行分析。项目信度利用因子载荷进行分析。表1显示因子载荷的分析结果为0.73到0.92,达到了0.7的载荷标准值。建构信度利用克朗巴哈系数法(Cronbachs α)进行分析。表2显示构面的Cronbachs α值为0.87到0.94,均大于标准值0.7。构面的组合信度(CR)结果為0.83到0.94,均大于标准值0.7。AVE值的结果为0.62到0.85,均大于标准值0.5。此外,表2中每个构面的AV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其与其他构面的相关性。因此,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确认通过。
测量模型的适配度是通过卡方(χ2)、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比较拟合指数(CFI)等指标进行测量的。根据提出的模型显示,χ2/d.f.等于1.97(χ2=500.45;d.f.=254),结果小于5[19];GFI和AGFI分别等于0.87和0.83,均大于标准值0.8;NFI和CFI分别等于0.91和0.95,均大于标准值0.9[20]。
(二)结构模型
本项研究通过测试7个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来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图1)。结果显示,首先,转换效益(β=0.659,p<0.001)和转换成本(β=-0.175,p<0.01)对于转换意图都有显著影响,因此H1和H2成立,模型对于转换意图的方差的解释力为44%。顾问支持对于转换效益有显著影响(β=0.523,p<0.001),供应商支持对于转换效益也有显著影响(β=0.233,p<0.01),因此H3和H4成立。这两个变量对于转换效益的方差的解释力为47%。其次,对旧系统的满意度对于转换成本有着显著影响(β=0.237,p<0.05),因此H5成立。这一变量对于转换成本的方差的解释力为5%。出乎意料的是,使用广度对于转换成本没有直接影响(β=-0.009,p>0.05),因此H6不成立。
六、讨论
结果显示,顾问支持和供应商支持是转换效益的重要前项,满意度是转换成本的重要前项。最终结果显示,转换效益对企业转换到云ERP系统的转换意图有正向影响;转换成本对其有负向影响。这些结果与先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类似。
意外的是,模型中提出的使用广度对于转换成本的影响在结果中未得到证实。一般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旧系统的使用广度越高,在转换到新系统之前对于转换成本的预期就会越高,因为新系统的建置以及对员工的培训都需要投入成本。然而本文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可能的原因如下:传统ERP系统与云ERP系统相比,只是将云计算技术结合到了ERP系统中,对于ERP系统的原理与本质并没有根本的改变,简单来说,转换到云ERP系统之后,员工在使用ERP系统的时候并不会有巨大的改变,所以使用广度对于转换成本的影响不大。另外,在企业已经能够熟练掌握ERP系统之时,也就掌握了大量关于ERP的知识,在向云ERP系统转换时就会相对容易。在员工培训方面,培训的难度会降低,员工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对减少,所需投入的成本自然就会降低。出于以上考虑,认为使用广度对于转换成本的影响的假设不成立还是有理可循的。因此,为了寻找这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endprint
七、结论与展望
为研究企业从传统ERP系统转换到私有云ERP系统的意图,基于双因子理论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利用从企业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对模型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并最终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转换意图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较高的转换效益会促使企业进行转换,而较高的转换成本则会抑制企业的转换意图,另外转换效益受到顾问支持、供应商支持的影响,而转换成本则受到旧系统满意度的影响。模型提出的6个假设中,5个经过实证验证是成立的。本文在学术上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未来学者们可以在本文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此外,也为云ERP系统的供应商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对于管理者在实践中也有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意义
过去有不少学者研究云计算采用的因素,但很少调查转换的因素,尤其是转换到私有云ERP系统,虽然市场上其特性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在研究领域尚未被深入探讨。本研究不单单是对云ERP系统的转换研究,而是对于私有云ERP系统潜在用户转换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
基于双因子理论,建立了一个模型来对转换行为进行研究,提出将转换利益作为激励因素,将转换成本作为阻碍因素,从而影响转换意图。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变革管理的视角,提出外部支持(顾问支持和供应商支持)能增加转换效益以及心理抗拒因素(满意度和使用广度)会增加转换成本,这些研究发现将有助于了解ERP系统成功实施的因素。
(二)实践意义
研究结果为ERP系统的供应商对于如何让客户转换到云ERP系统提出了参考。首先,供应商应该明白企业对于转换效益和转换成本的预期是影响其转换意图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那么如何提高预期转换效益,降低预期转换成本就是供应商需要考虑的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顾问支持和供应商支持会积极地显著地影响转换效益。供应商支持方面自然不必说,供应商自身应尽量提高和完善其对于企业的服务,并且承诺客户能始终保持全方位的支持。至于顾问支持方面,供应商必须让顾问对于自己的产品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只有对于产品有着充分了解的顾问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实施系统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提高顾问支持和供应商支持水平,就能提高企业对于转换效益的预期,从而提高企业的转换意图。
另一方面,结果显示企业对旧系统的满意度会显著地正向地影响企业对转换成本的预期。供应商虽然无法改变企业对旧系统的满意度,但是可以将企业正在使用的旧系统作为参考对象,向客户指出云ERP系统的优势。企业对旧系统的满意度越高,相对的就会提高其对新系统的预期,从而促使其进行转换行为。
【参考文献】
[1] IDC.Worldwide and regional public it cloud services forecast,2016-2020[EB/OL].http://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US40739016.
[2]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白皮书(2016年)[EB/OL].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1608/
t20160831_2177147.htm.
[3] LOW C, CHEN Y.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cloud computing adoption [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11,111(7):1006-1023.
[4] 王铁,王成,孟祥成.基于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安全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2(19):71-74.
[5] ALTER A E. China's pragmatic path to cloud computing[Z].2015.
[6] PARK S C, RYOO S 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end-users switching toward cloud computing: A two factor theory perspective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160-170.
[7] 張洪波.基于PLS-SEM的中小企业云ERP转换意愿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5(13):32-37.
[8] HERZBERG F, MAUSNER B, SNYDERMAN B. The motivation to work[M].New York: iley,1959.
[9] TSAI WH, et al.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election criteria and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 succes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2,49(1):36-40.
[10] LIAN J W, YEN D C, WANG Y T. An exploratory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cision to adopt cloud computing in Taiwan hospit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4,34(1):28-36.endprint
[11] LIN A, CHEN N C. Cloud computing as an innovation: Percepetion,attitude, and adop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2,32(6):533-540.
[12] KEVIN K Y,et al. A perception-based model for EDI adoption in small businesses using a technology -organization-environ ment framework[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1,38(8):507-521.
[13] KIM H W, KANKANHALLI A. Investigating user resistance to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A status quo bias perspective[J]. MIS Quarterly,2009, 33(3):567-582.
[14] 程玉民,張国平,浅谈ERP项目的实施过程[J].会计之友,2005(8):40-41.
[15] BENAMATI J, LEDERER A L. Rapi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e, Coping Mechanisms, and the Emerging Technologies Group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17(4):183-202.
[16] BHATTACHERJEE A.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 An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 [J].MIS Quarterly,2001,25(3):351-370.
[17] YE C, SEO D, DESOUZA K, et al. Influences of it substitutes and user experience on post adoption user switch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59(13):2115-2132.
[18]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et al.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2003,27(3):425-478.
[19] KETTINGER W J, LEE C C.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nd User Satisfaction with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Function[J].Decision Sciences,1994,25(5/6):737-766.
[20] BENTLER P M, BONETT D G. Significance tests and goodness of fit i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0, 88(3):588-606.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