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7
刘 欢
(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西藏 拉萨 850000)
研究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藏冈底斯造山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复合岩浆弧的次级构造带、隆格尔-工布江达弧背断隆带中段中部。由于工作区经历长期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发育多期区域性构造-热事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构造形迹叠加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区域构造格局。成矿区带位置处于Ⅲ-42 拉萨地块Cu、Au、Mo、Fe、Sb、Pb、Zn 成矿带[1]。
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纪堆积物、帕那组、典中组、麦隆岗组、设兴组、甲拉浦组、列龙沟组、洛巴堆组、来姑组、诺错组、松多岩群的雷龙库岩组、马布库岩组、岔萨岗岩组。研究区地层出露面积为8471km2(不含第四系),约占调查区总面积(9341km2)的90%。整装勘查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湖泊、沼泽、山间洼地、河流两侧及山麓之下,构成规模不等、形态各异、成因多样、分布极为不规则的最年青覆盖层区域内侵入岩较为发育,分布广泛。通过对近三年的工作以及以往研究区资料综合研究分析认为研究区可分为南、中、北三条近东西向的岩浆岩带,自北而南,分别为中北部的拉屋-绒多带、中南部的蒙亚啊-龙玛拉带、南部的哈海岗-弄拉-洞中拉带。其中,中北部的拉屋-绒多岩浆岩带主要受褶皱闭合部控制;中南部的蒙亚啊-龙玛拉岩浆岩活动带主要位于区域大背斜南翼,在蒙亚啊-龙玛拉可见广泛的岩浆岩脉出露地表;哈海岗-弄拉-洞中拉岩浆岩活动带为研究区规模较大的岩浆岩活动带,主要受松北断裂控制,岩体出露规模大,近岩体的地层变形较明显。还有一条是图幅西北角的北东向的花岗岩带。
研究区内最大的褶皱为唐古-巴嘎复背斜,在复背斜两及翼逆冲推覆断裂带,发育一系列的以“M”、“Z”或“S”为主的从属褶皱系。从属褶皱的背向斜核部闭合,节理广泛发育。复背斜南翼的从属褶皱系轴面南倾,北翼的从属褶皱系轴面北倾,蒙亚啊铅锌矿床则位于复背斜南翼。核部位于色日绒区-巴嘎区,主体为来姑组一段的浅灰白色中厚层状绿帘石石英大理岩,见侏罗纪花岗岩入侵[2]。
图1 区域构造刚要图
整装勘区属藏北纳木湖—工布江达变化磁场带,区内沉积岩的磁性很弱,磁化率在0 ~130×10-5SI 之间,磁场上一般没有异常反映。岩浆岩的磁性普遍较强,其中基性、超基性岩的磁化率在3200×10-5~13000×10-5SI 之间,磁场上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反映,花岗岩也有一定的磁性,大规模的岩浆岩带会呈现出升高的背景异常。火山岩的磁性较强,并且有很大的变化。区域航磁在-225nT ~225nT 间,主要矿体产在-25nT ~0nT 间,并处于高低磁值的接合部位。
中北部磁异常区与中南部磁异常区的分界线与旁多-松多逆冲推覆构造的东段基本吻合,中北部磁异常区与北部磁异常区的分界线与狮泉河-嘉黎逆冲走滑构造基本吻合,说明不同磁异常分区界线推断断裂构造的可行性。据此及前述根据磁异常进行地质构造划分的原则与方法,对全区的四条近东西走向的磁异常区分界线,以及一条近南北向的磁异常亚区分界线,推断其附近存在隐伏构造的可能性极大。
西藏地矿局物探大队完成的1:500000 那曲幅水系沉积物测量显示区域上Cu、Pb、Zn、Ag 等主成矿元素异常所处位置多在中酸性岩浆岩外接触带附近,受近东西向断裂及北东向次级断裂控制,分布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及中上侏罗统。异常主要元素组合为Pb、Zn、Ag、Cu、Cd、Bi 等,面积420km2,异常强度高,浓度及组合分带明显,形态不规则。有数个异常中心,峰 值Zn314.5×10-6、Pb287.8×10-6、Ag0.81×10-6、Cd1.98×10-6、Bi9.94×10-6。在该异常内目前已发现有蒙亚啊、龙马拉、门巴西、巴嘎拉东、那茶淌、马雄朗等多处多金属矿床、矿点,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是开展Cu、Pb、Zn、Ag、Mo 找矿工作的理想靶区,从目前已发现的矿床规模和矿石品级上看,该异常在某些方面比前一个更占优势。
3.1.1 地层对矿产的控制作用
区域上拉屋矿区黄铁矿-磁黄铁矿Re-Os 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09Ma,时代显示为晚石炭世,与来姑组时代一致,且硫同位素资料显示其硫源部分来自地层,部分来自深部岩浆来源。结合区域上该类矿床均产于来姑组第三岩性段的事实,认为来姑组对热水沉积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2 侵入岩对矿产的控制作用
区内的多金属矿点多分布在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岩外接触带,围绕岩体向外成矿温度逐渐降低的趋势,自岩体向围岩方向。在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岩中成矿元素平均含量亦明显高于区域背景值,其中W、Bi、Pb、Sn、Mo、As 均呈高背景分布,且W、Pb、Au、等成矿元素呈极强-强分异型分布,这些异常的形成与后期热液作用有关,显示其成矿条件较好。
图2 研究区成矿模式图
此次调查工作亦表明,这些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岩在与侵入地层的接触带附近常发育强烈的一系列热液型、矽卡岩型等矿产,这些都说明了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岩与区内的多金属的成矿作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3.1.3 构造对矿产的控制作用
(1)大地构造对矿产的控制作用。测区扎雪-德仲断裂南部为扎雪-金达断隆,发育前奥陶系松多岩群雷龙库岩组、马布库岩组、岔萨岗岩组沉积变质细碎屑岩系,并伴随有印支期-燕山晚期中酸性花岗岩侵位。优势矿种以铜、钨、金、银为主,这些多金属矿产与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关系十分密切。
(2)次级断裂对矿产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展布,其次发育大量的近北西向、北东向的走滑断裂。如扎雪-德仲断裂带北侧蒙亚啊、嘎布拉铅锌矿分布在北西向断裂带上,普龙、索忍躺铅锌矿分布在北东向断裂带内。在扎雪-德仲嘉黎断裂带南侧,北东向断裂构造也同样控制了矿床点的展布,如哈海岗钨钼多金属矿。
综上所述,区内的扎雪-德仲大型构造带为矿液、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而次级北西向及北东向构造带的又为矿液的沉积、富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3.2.1 地质标志
(1)矿产露头,矿产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类矿化露头是找寻区内各类矿产的直接标志。
(2)地层层位,龙马拉-亚贵拉断凹内来姑组第三岩性段中与洛巴堆组灰白色条带状大理岩接触部位区内铜铅锌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层位。
(3)矿体与近东西向、北东-南西向的大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区内蒙亚啊、嘎布拉、普龙铅锌矿和哈海岗钨钼多金属矿均产生在北西向、北东向断裂带中或附近。
(4)岩体外接触带0km ~2km 与矽卡岩型铜锌矿化关系密切,1km ~4km 为热液型-中低温Cu、Pb、Zn 矿化密切相关。例如区内龙玛拉铅锌多金属矿床、蒙哑呀铅锌矿点均产于燕山花岗岩体外接触部位。
3.2.2 地球化学标志
通过异常查证及矿点检查发现,这些异常的浓集中心往往指示矿体出露的位置。根据嘎布拉、索忍躺、得不约等检查区的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可以看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面积在一至几平方公里,元素组合比较复杂,主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浓度分带和浓集中心明显,则通常指示为矿致异常。异常中异常长轴方向和矿化关系较密切的地质单元的方向基本一致,浓集中心往往是矿体地表露头的位置[3]。
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表明成矿发生的充要条件是“有利地层岩石组合+有力的导运储破裂系统+多期活动的岩浆成矿热液体系”,其中岩浆成矿热液体系是否规模波及是关键。
根据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点和区域地质演化,区域成矿主要与松多洋闭合形成基本变形格架后的北部班公湖-怒江洋全面俯冲碰撞(K1-K2),南部雅鲁藏布江洋全面俯冲碰撞(K2-E)及其后续演变(N)相伴的岩浆-成矿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根据钟康惠教授及其团队多年研究的体会,成矿的岩浆相关热液活动并不发生于大规模岩浆活动阶段,而是发生于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末期或期后。研究区成矿的特点符合这一认识,成矿主要发生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及中新世,分别对应于“松多洋碰撞后松弛+班公湖-怒江洋俯冲碰撞远程影响”、“雅鲁藏布江洋俯冲碰撞远程影响”、“雅鲁藏布江洋碰撞后区域松弛”等三个构造演化阶段。
综上所述,研究区及邻区的成矿地质作用可表述为:在松多洋碰撞后松弛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碰撞远程作用,雅鲁藏布江洋俯冲碰撞远程作用,雅鲁藏布江洋碰撞后区域松弛等阶段,沿具有导运储功能的破裂系统发生区域岩浆侵入活动;其相伴成矿热液在其内部动力作用下,与其所及的储容破裂系统发生充填、交代,最终淀积成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