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7
李 遥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分公司,云南 个旧 661000)
兰蛇硐突起周边是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区老厂矿田中的一部分,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区处于滇东南锡矿带中,位于几个巨型及大型构造单元交汇处。个旧锡矿区以纵贯全区的南北向个旧断裂为界,将个旧矿区分割为东区和西区。分布于个旧东区五子山复背斜上的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的两端受近南北向断裂构造的控制,造成了“梯子格”式,这种“梯子格”式与五子山复背斜共同控制着个旧东区中的五大矿田(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卡房矿田)。其中老厂矿田为矿区锡矿储量最大,矿化最为集中的地方,其锡矿化达到特大型,伴生的铜、铅达中型规模。老厂矿田锡多金属矿在成矿时间、空间和成因上都与花岗岩类岩石密切相关,矿区内的花岗岩类岩石常伴随着广泛的锡铜多金属矿化。矿床具“岩控、层控、构控和金属分带”的产出特征和规律。
图1 个旧矿区地质简图
(1)地层。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粘土层和中三叠系个旧组中下段的碳酸盐岩层。其中中三叠系个旧组中下段的碳酸盐岩是主要的控矿围岩,由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大理岩组成。区内出露的中三叠系个旧组地层主要为个旧组下段第五层(T2g15)、个旧组下段第六层(T2g16)及个旧组中段第一层(T2g21)。
个旧组下段第五层(T2g15):灰白色、浅灰色、部分白色中厚层状大理岩,裂隙构造发育,含泥量较高,部分为浅黄色含泥质灰岩,层厚大于360m。在此层中部夹有灰浅灰色大理岩与灰岩、浅红色灰质白云岩互层带,此互层带约50m ~60m。对岩体的侵入展布和矿体空间形态有一定影响[1]。
个旧组下段第六层(T2g16):浅灰色、部分灰色中厚层状灰质白云岩及灰岩,层厚大于150m。以岩性组合性质差异分为6个亚层(T2g16-1~T2g16-6),其中奇数亚层主要为灰岩,偶数亚层主要为残积层间氧化矿的含矿层。
个旧组中段第一层(T2g21):青灰色、深灰色、部分浅灰色厚层及中厚层状白云岩及灰质白云岩,层厚大于300m。在此层中部夹有灰质白云岩与石灰岩互层带,此互层带小于26m。
(2)构造。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褶皱构造主要为:五子山复背斜、黄茅山背斜、湾子街背斜,以及发育于黄茅山背斜北东翼的毛家硐挠曲、矿王山挠曲,野猪塘-菊花山挠曲和竹箐山挠曲和南西部翼的风流山挠曲呈向斜状产出。断裂构造主要有近东西向的背阴山断裂、炸药库断裂、野猪塘断裂、F1断裂;北东向的水沟一号断裂、兰蛇硐断裂;北西向的黄茅山断裂、野猪塘断裂、菊花山断裂、秧草塘断裂、采石场断裂、菜地断裂等;南北向断裂构造不发育[2]。
(3)岩浆岩。区内岩浆岩地表无出露,为隐伏花岗岩体,属老卡岩体的一部分,岩体隐伏于地表以下200m ~1000m,总体东高西低,东部平缓开阔,西部较陡。在东部隐伏的花岗岩平台上,发育若干个NE 脊状多峰式的突起(小岩株),如菊花山突起、兰蛇硐突起、塘子凹突起、背阴山突起等,呈右行雁列有规律排列。花岗岩岩体富含B、F 等挥发组分,富Si、OH-化合物,贫Ca、M、Fe,与世界各地的花岗岩相比较,其SiO2及K2O 含量较高,Al2O3、MgO 及CaO 的含量较低。
区内的矿床类型属岩浆热液矿床,按其产出方式主要为产于接触带构造的原生硫化矿和产于围岩互层带中的层间氧化矿。
(1)接触带原生硫化矿。接触带矽卡岩型硫化物矿床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工业类型为锡、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产于碳酸盐岩与岩体的接触带界面之间,受老卡岩体上的次级突起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床以锡铜矿化为主,伴生钨、铋、银等,局部有铌、钽、铍的富集。该类矿床多与矽卡岩有关。矿化主要集中在符山石硅灰石矽卡岩、透辉石硅灰石钙铝榴石矽卡岩与透辉石矽卡岩三类岩石中。矿石中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锡石、黝锡矿、毒砂等。脉石矿物为透辉石、石榴子石、萤石、绿泥石、方解石、石英等。
接触带矽卡岩型硫化物矿部分经后期氧化作用而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呈土状或半土状产出。从矿石中残余的金属硫化矿物组合来看,氧化矿石与接触带原生硫化矿物组合基本相同,在氧化矿石中铅锌硫化物相对增多,且经氧化作用多转变为以铁为主的次生氧化物;脉石矿物只有少量碳酸盐矿物,以铁质、泥质、少量钙质胶结物为主。矿石主要由褐铁矿、赤铁矿、针铁矿、锡石等组成,金属矿物有锡石、白铅矿、铅矾、砷铅矿、硬锰矿、软锰矿、菱铁矿、孔雀石等。
该类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萤石化、黄铁矿化、大理岩化等。矽卡岩化是锡铜硫化物矿床形成的主要场所。
(2)层间氧化矿。“层间氧化矿”矿床泛指产于花岗岩上部围岩互层带中的层控型矿床。一般离花岗岩接触带几十米至上千米,矿体形态以简单层状、复合多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就研究区目前勘探成果而言,层间氧化矿主要见于黄茅山矿段,属于花岗岩后期高-中温热液充填矿床,以锡石-硫化物期为主,汽成-热液期及碳酸盐期局部发育形成。以充填形式为主,交代次之。该类矿床总的特点是面积大,厚度小,产状形态复杂,有益组分含量变化大,矿化连续性差。围岩蚀变主要有大理岩化、云英岩化、褐铁矿化、铁锰矿化、赤褐铁矿化等几种类型。当铁锰矿化、赤褐铁矿化强烈时,具有一定找矿意义。而当其矿化岩石呈红褐色时,可直接作为找矿标志[3]。
兰蛇硐突起及其周边岩体为老厂岩体西北部,岩体多与次级褶皱构造相吻合,常呈舌状、岩脉状、岩枝状、蘑菇状突起,是矿区接触带型矿床的最佳成矿构造组合和主要产出空间,从面形成面型矿体、兜型矿体、舌型矿体、槽型矿体等。当岩体遇到互层时,形成的岩舌状凹陷对矿体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大岩基上突起的小岩株造成上有背斜(穹隆),下有花岗岩株突起,是区内有利的成矿构造-岩浆组合。岩体突起及其形成接触带矿体的上部互层带同时也是矿区层间氧化矿的主要产出空间。
(1)地层岩性控矿。区内锡铜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在个旧组灰岩与泥质灰岩、白云岩互层带,即个旧组T2g16及T2g15两 层。、T2g16层位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有利于矿液的扩散、渗透和沉淀;且层位中Sn、Cu 等成矿元素具有较高的丰度值,并且这些元素都曾参与后期成矿作用,尤其是T2g15层位内。对于接触带矿体,其产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具有沿岩层走向展布的特点。矿石中普遍发育指示原生沉积作用的结构构造,如磁黄铁矿和黄铁矿等组成层纹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同时,矿石中还常出现薄层残余硅化大理岩夹层,其产状与围岩一致。
(2)构造控矿。区内发育的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对矿(化)体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总体上,区域五子山复式背斜(老卡背斜)控制了老厂矿田的分布,次级的浅层褶皱控制着矿体的空间展布及产出形态,氧化矿多产于褶皱两翼的层间破碎带内,与次一级的小型褶皱或挠曲共同控制着矿体空间产出形态(图2)。断裂构造对个旧矿区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构造为岩浆侵位、成矿热液的运移上升提供通道,也为矿液沉淀(充填成矿)提供赋存空间。岩体侵入所形成的接触带构造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尤其是对接触带硫化矿床(体)的定位、矿体的形态及产状、规模具有显著的控制。在岩浆沿断裂构造侵入、冷凝、分异、收缩的过程中,再次加强了断裂活动,产生新的裂隙及滑动破碎构造,为矿液的充填和交代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图2 兰蛇硐突起周边成矿规律图
(3)岩浆岩控矿。花岗岩是区内的成矿母岩,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浆期后分异出来的含矿热液,是区内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为成矿热液活动提供热源和动力。兰蛇硐突起周边成矿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成矿花岗岩,在区内多种利于成矿、富矿空间,成矿岩体与碳酸盐建造和富含成矿物质的岩层发生成矿作用,在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构造上,经成矿作用形成一系列锡多金属矿床,含矿花岗岩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且在岩浆期后热液不同分异演化阶段,其成矿性不同。成矿岩体、碳酸盐建造、富含成矿物质的岩层及构造间相互有利的配置,控制着区内锡多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1)岩体表面的凹盆、凹槽以及四周的凹陷等部位是含矿热液与围岩发生交代或者充填的有利接触带构造,常常产出厚大透镜体状矿体,是接触带矽卡岩型锡、铜金属矿床赋存的良好场所。
(2)岩体、岩体大突起侧翼与碳酸盐岩互层带或岩性差异界面交截时,岩体沿发育的层间构造贯入,形成多个岩枝或岩舌,在岩体的侧翼形成连续岩枝凹陷带或者“台阶式”凹陷带,常是接触带矿体产出的有利部位,常形成厚大的透镜状矿体。
(3)前期接触带构造形成后,受到晚期断裂构造的叠加作用,形成复合的侵入接触-断裂带构造。产状平直陡峻,在断层与岩脉和成矿岩体的交切(扎根)部位,围岩有较多的机会与矿液发生交代作用,常是接触带矿体产出的有利部位[4-6]。
(4)接触带构造主要表现为多个岩峰和岩谷相间密集排列。在岩浆侵位过程中,由于围岩裂隙发育,形成多个软弱带,岩浆沿不同软弱带侵入就位,冷凝成岩,形成多个岩枝、岩槽集中发育的现象。在凹槽中有利于成矿热液与围岩产生充分交代或者充填而形成局部富厚的接触带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硫化矿体。
(5)岩体突起及其接触带构造形成矿体的上部,断裂构造结合个旧组灰岩与泥质灰岩、白云岩互层带是矿区层间氧化矿的主要产出空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