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研究

时间:2024-10-30

杜银元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三队,湖南 常德 415000)

近些年来人类不遵守大自然的行为越来越多,对于大自然的自行改造工作,严重打破了生态平衡,这些不尊重自然的行为会加剧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质灾害频繁甚至更加严重。根据近年来的相关报道来看,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相较前几来频率也变得更高,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居住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目前这种情况来看,一定要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与预防加大力度,以及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为社会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1 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首先,破坏性强、损失大,具有连锁扩散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建筑物也变得更加密集。但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增加却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大幅度提升。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会造成连锁反应,城市某一区域发生的灾害将迅速扩大范围,破坏力极强,造成严重的经济和人员损失。

其次,具有三维空间性规律。城市地质环境不仅要承受来自城市的压力,还会受到地下深部地质作用的影响,例如,地震就是地下深部的震动波及地表后对建筑物产生破坏。由此可见,地震破坏效应和岩土介质结构的特性以及建筑物的等级与结构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属于三维状态下的传递过程。

其三,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存在密切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不断数量不断增加,对地质环境的渗透也在不断增加,甚至能够影响到地下数百米的深度。一旦人类的工程活动超过地质环境的容量,就会导致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越大,产生地质灾害的风险就越高。

其四,灾害重建困难、恢复周期长。城市地质灾害的破坏性较强,这为灾后重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地震过后,该地区九成以上基础设施都处于瘫痪状态,交通不畅为物流运输造成了较大的阻碍,财政支持难以顺利实施,重建速度十分缓慢。因此,应该做好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将灾害发生的风险控制到最低

2 地质灾害的风险危险程度区划评价及其问题

2.1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区划评价原则及方法

地质灾害的风险危险性主要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特征的体现,它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越高,危害越大,危险性就越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按照以下的评价原则:

(1)遵循类型分区与综合分区相结合,类型分区显示不同单元的危险程度,是危险性区划的基础。在进行类型分区的同时,必要时亦可参考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区域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综合分区,以反映危险性组合关系和分布规律。根据评价区危险性指数的变幅和众数值,划分危险等级。

(2)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地质危险区划应突出“以人为本”,即突出地质灾害与人的关系密切程度,包括各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发育密度与人口分布密度关系,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以准确预测地质灾害的危险效应,更好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

本文评价方法采取《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推荐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完成分析。根据地质灾害易发评估结果与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三级(见表1)。故预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先进行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分区。

表1 地质灾害危险性

2.2 地质灾害的风险危险程度区划问题讨论

关于地质灾害的风险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某地区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高低的问题,以及准确性的问题;二是人类在面临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抵抗能力问题,以及生态环境自己恢复的能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保证其科学性和通用性的原则问题。

对于地质灾害风险区域划分问题,在国内外早就对风险区域划分有了明确的界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更加深入的探索。对地质灾害风险区域划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需要将地质灾害的分布图和和其他对地质灾害发生有影响的影响因子定量化或者半定量化,然后据此分析整理出地质灾害的敏感性指标,最后我们对所有的敏感性指标进行整合叠加在一张图上。在一张图中的高敏感性指标区域一般用红色标识,其代表的是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地区,低敏感性指标区域一般用绿色表示,其代表的是地质灾害不易发生的地区;二是通过对地质灾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的分析处理,然后通过打分或评等级的方式对各项影响因素赋予权重系数,最后通过对利用数学函数的相关思想将各权重系数带入我们的数学函数中,以此推算出得到地质灾害风险区域的中的各区域的风险等级,例如某段加固斜坡位于学校教师宿舍楼西北侧,治理长度约22m,该斜坡坡度为19°~51°,坡度较陡。经计算,工况Ⅰ剩余下滑力111.82kN/m,工况Ⅲ下剩余下滑力为277.08kN/m,剩余下滑力较小,推荐采用易于施工且工艺成熟的锚索加固方案,锚索采用格构梁进行连系,格构梁之间坡面采用挂网喷射混凝土面层进行防护。其效果是可避免达2310万元以上的经济损失,投资效益比在1:4.8左右。投入少量经费,既治理了灾害,又改善了环境,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投入效益比较大,治理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无论利用上述哪一种方法绘制地质灾害风险的区划图都是一幅综合的图像,都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对其进行修改修订,尤其是在有新的地质变化情况发生后,更需要及时进行更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GIS技术的引入为地质灾害风险划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GIS技术具有很强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制图功能,非常适合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研究工作,且检测的数据以及绘图的准确性也非常的高,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潮流。

3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对策

地质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有崩塌和滑坡、泥石流、地面裂缝、地面下陷等现象。造成以上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地貌不同地质灾害的形式以及程度也会不一样;二是地层岩性质的不同;三是各区域的地质构造不尽相同;四是外界因素尤其是天气因素的影响;五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影响。总结的来说就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难。然而针对我国多年来的实际经验,总结出以下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

3.1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为了更有效的实现预防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灾害发生后如何治理工作,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着以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能力为中心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其中要形成专业的领导团队对监测地质工作进行专业的指导工作,健全防监测预警体系,严格规范作地质灾害风险区域的划分工作,定期对地质灾害频发区以及重点山区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国家国土资源管理局要与地方国土资源管理局形成良好的互通关系,及时的共享信息,同时地方国土资源部门还应该定期向国家国土资源部门上交地质检测报告。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为我国预防地质灾害以及灾害管理提供重要保障。

3.2 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在监测地质灾害的同时,更需要工作人员加强对预警装备的管理工作,保证预警设备的正常工作,并且监测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对地质灾害区域的有效监测和预警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提高监测和预警的工作质量,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做好衔接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对气象和水利方面的检测预警工作,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各地区根据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预防灾害的准备,做好衔接工作;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可以高新的监测和预警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互结合使用,实现精准有效的监测和预警。例如在监测时,可以应用GIS技术强大的整合能力,对大数据大范围进行精准监测,实现我国对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同时在预警工作可以使用电视关闭、手机新闻发布和短信通知等方式进行预警,确保人们可以及时收到灾害预警通知;三是要加强与群众的联合工作,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方法就是群体防治,目前在许多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山区,监测和预警工作基本就是依靠群众以及基层干部来实现。

3.3 优化土地使用

对于土地的优化使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该重视起来。优化土地的使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和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有密切关系,是实现国家地质灾害的风险预测和综合防治的基础前提,合理的规划土地可以有效的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4 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是在地质灾害中极其重要的,对此有如下几点建议:一是成立救援小组,并定期对救援小组进行培训工作,加强救援小组在实际的地质灾害中的随机应变能力;二是基层组织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并在灾难来临前,做好防范措施,同时还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对灾难频发区域做好动态监督;三是相关部门要定期进行应急避险演练工作。

4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国家相关的管理部门一定要落实对地质灾害风险的预防工作,并且健全地质灾害相关的条例,并通过电视广告、张贴宣传语等多形式的宣传方式从思想上提高人们对于针织灾害的安全意识,并组织相应的事业单位以及人口密集区定期做好应急演练工作,提高人们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意识。本文中提出的一些针对地质灾害综合预防的方案,可以为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合理的参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