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2
吴 波,邹欣欣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1地质队,安徽 安庆 246003)
本区位于准阴台隆岳西台拱东端南缘,夹持于桐城-太湖断裂和桐城-菖蒲断裂之间,是大别山东南部韧性剪切带的一部分。区内新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各种变质岩层分布广泛。
(1)地层。本区出露地层主要由上太古界大别山群文学岭组和刘畈组组成。主要岩性为 :二长片麻岩(混合岩)、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透辉石化斜长片麻岩,以及斜长角闪岩、浅粒岩、榴辉(闪)岩等。
(2)构造。本区地质构造复杂,特别是断裂构造尤为发育。断裂构造主要分为两组 :即以北东向为主的桐城-太湖断裂、桐城-菖蒲断裂等一系列断裂组成,断层面上常见斜向擦痕,断层性质具压扭性逆断层特征 ;北西向次之,主要由江家岭、牛栏铺、童铺等一系列断裂组成,构造岩以糜棱岩碎裂岩为主,其断裂性质多为张扭性正断层或平移断层。主要表现为破坏北东向构造和地质界线的连续性。
(3)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以屋脊岭二长花岗岩为主,其次有黄岗岩、花岗斑岩、闪长斑岩、硅质细晶岩及一些基性-超基性脉岩。
(4)矿产。区内主要矿产有金、铜、金红石、透辉石岩等,除桐城县长冲铜矿可供地方开采外,其余矿产暂无开采价值。
查区位于大别造山带东端,出露地层从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组合至第四纪。受桐城—太湖断裂制约,区内北东向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岩浆活动频繁,为成矿元素迁移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内出露岩石地层单位有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组合及第四纪下蜀组。
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组合。枧山组合(Jsr):分布于枧山水库一带。主要岩性为透辉变粒岩、石英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透辉变粒岩中局部见有铜金矿化(Cu :2.18%,Au :798.7×10-9。据1:5万青草塥幅区调报告)。
黄家龙组合(Hsr):分布于本区东部苗竹园及西南侧范秀堂一带。主要岩性为榴云片岩、石榴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石英岩。
第四纪下蜀组(Q4):分布于查区内枧山水库、祠堂口及范秀堂等地。主要岩性为灰黄色含铁锰结核亚粘土、亚粘土,下部为砂砾石层。
区内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均较发育。
(1)褶皱。本区褶皱可分为三期。早期褶皱 :卷入早期褶皱主要为变质表壳岩组合,仅见于露头尺度上,发育平卧、斜卧、无根状、紧密同斜褶皱。与围岩构造不协调。由于受到后期变形改造,早期褶皱的枢纽方位不定。本期褶皱反映了深部构造变形特征。中期褶皱 :卷入本期褶皱不仅有变质表壳岩,还有变质侵入岩组合。这期变形主要表现以S1为变形面和轴向NW—SE向紧密同斜褶皱,在平行拉伸线理方向上表现为同斜褶皱,在垂直拉伸线理的剖面上为半封闭型、Ω型,甚至剑鞘型,这些褶皱的褶皱轴方向与所在岩层的拉伸线理方向一致。因此,剖面上所显示的紧密同斜褶皱大部分是A型褶皱。反映了中深部部构造层次的形变。晚期褶皱 :发育于区内变质表壳岩和变质侵入岩中。褶皱样式为宽缓的直立褶皱,反映了浅部构造层次的形变。
(2)韧性剪切带。查区韧性剪切带规模较小,仅在枧山小学南侧可见,主要分布于陶冲片麻岩、榴辉岩以及变质表壳岩中,榴辉岩常被拉伸成布丁、透镜体,围岩产生广泛的剪切变形。
(3)脆性断裂。按其展布方位,可分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及北西向三组。①北东向断裂。佘冲断裂带 :规模较大,控制了五聚岭岩体的东南边界,经历了张、压、张的多次迭加作用,其与北北东向构造复合部位是找矿的有利地段。②北北东向断裂。发育于查区外围南部桐城—太湖断裂带与佘冲断裂带之间地区,经历了张、压、张的多次迭加作用,以北北东向构造蚀变带及糜棱岩带为标志,主要分布在地裴、枫凸岭、下凸、眠牛湾、平阳畈等地,总体上呈向南西收敛、北东撒开的趋势,平面上呈雁行排列,具尖灭再现、尖灭侧现及分枝复合现象,控制区内金多金属矿化点的分布,为本区重要的控矿构造。③北西向断裂。主要有范秀堂、华老屋等断裂,断裂为压扭性平移性质,切错了北东向构造及地质界线。
查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前寒武纪变质侵入岩,主要有陶冲片麻岩 ;另一类为中生代未变质侵入岩,主要有五聚岭超单元。
(1)变质侵入岩(构造岩石单位)。陶冲片麻岩(Tgn):分布于五聚岭岩体的南东侧,呈北东向展布。主要岩性为中细粒二长花岗片麻岩,岩石呈灰白色,浅肉红色,矿物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以及石榴石、绿帘石、磁铁矿、锆石、磷灰石等。弱变形岩石呈块状、片麻状构造,强变形岩石多为片麻状-条纹状、条带状构造,直至局部形成糜棱岩。中细粒不等粒变晶结构、碎斑结构。陶冲片麻岩与表壳岩组合呈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并共同变形。
(2)中生代侵入体(岩石谱系单位)。五聚岭超单元 :位于查区北部,呈岩墙状产出,北东向展布。由金鸡寨单元(K2J)和中义单元(K2z)组成,两者呈涌动接触,且金鸡寨单元侵入于中义单元之中。查区出露金鸡寨单元,出露面积约2.5km2,岩性为钾长花岗岩。
(3)脉岩。区内脉岩种类较多,自基性—中性—酸性均有产出,基性岩脉主要为辉绿岩,中性岩脉为正长斑岩、闪长岩及闪长玢岩,酸性岩脉为花岗闪长岩、石英正长岩、花岗岩及花岗斑岩。另外还有石英脉及暗色脉岩煌斑岩。它们的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次之,主要分布于陶冲片麻岩及表壳岩组合中,其中酸性岩脉出露量最多,规模最大,中性岩脉次之,基性岩脉最小。
查区曾遭受多期构造运动及热液交代作用,岩石蚀变强烈。主要表现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铅锌矿化、萤石化、绿泥石化及高岭土化。
(1)硅化。主要发育在北北东向构造蚀变岩及糜棱岩带中,
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石英质矿物沿裂隙充填,形成细脉状或网脉状石英及硅质细脉 ;另一种 :石英在构造岩中以团块状、碎斑、碎粒、碎粉状产出。凡具硅化的岩石均非常坚硬、金的背景值一般较高(55×10-9~ 160×10-9)。
(2)黄铁矿化。在地表一般表现为褐铁矿化,局部见假象褐铁矿、常与硅化紧密伴生。其分布形态主要有团块状、细脉浸染状、星点状,晶形为自形半自形及它形,多沿构造裂隙面充填,常与石英细脉共生,它形细粒黄铁矿密集的分布地段,含金丰度普遍较高。
(3)褐铁矿化。主要分布于地表氧化带中。呈网脉状、薄膜状(火烧皮)、团块状产出。由于氧化淋滤作用,硫化物流失,往往形成蜂窝状,溶蚀孔洞,其中有时见有硅质残留骨架。
(4)绿泥石化。在二长花岗岩和片麻岩中均为常见,分布极为普遍。
(5)高岭土化。主要分布在岩体和片麻岩类岩石受风化较强的地区。
查区已发现金矿(化)带有佘冲、平阳畈及洪家共三处,分别位于查区北部、东部及西南边部。
(1)佘冲含金糜棱岩带(Au-Ⅰ)。位于查区北部小寨-佘冲一带,含金糜棱岩带呈北东75°方向展布,长条带状,陡倾,分布长约1250m,宽40m。含金糜棱岩带内岩石具硅化、绿泥石化、褐(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等蚀变矿化特征。该带经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圈定金矿(化)体2个,宽0.2m ~ 0.8m,金平均品位1.31g/t ~ 6.05g/t。矿石类型为含金糜棱岩。蚀变较弱,仅见星点状黄铁矿化、铅锌矿化,局部见蜂窝状褐铁矿。
(2)平阳畈金矿化构造蚀变岩带(Au-Ⅱ)。位于查区东侧边部平阳畈。含金构造蚀变岩带呈北北东20°~ 25°方向展布,脉状、透镜状,陡倾,分布长约350m,宽0.5m ~ 1m。带内岩石具硅化、绿泥石化、褐(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等蚀变矿化特征。经前人BT1采样分析,含金为0.3g/t ~ 1.2g/t。金矿化体的围岩主要为陶冲片麻岩。
(3)洪家金矿化构造蚀变岩带(Au-Ⅲ)。位于洪家北西330°约130m处。为两条平行蚀变岩带,主带长约80m,宽约1.95m,平面上呈透镜状分布,走向北北东35°,陡倾。该带的岩石组合为硅化黄铁矿化碎裂岩、钾化高岭土化碎裂岩。矿化蚀变有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呈团块状,细脉状分布,褐铁矿呈蜂窝状、团块状。在TC3中刻槽取样分析结果含Au0.3g/t ~ 1.5g/t。
本区找矿标志有如下几点 :①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及其带内构造蚀变岩、石英脉发育地段。②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绿泥石化等矿化蚀变较强,并具有黄铁矿化~铅锌矿化~萤石等矿物组合的矿化蚀变地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