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外交思想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展望——基于CSSCI(2013—2021)数据的文献计量分析

时间:2024-11-09

蒋天婵

***外交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发展“两个大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围绕中国应该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新时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么开展外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外交思想。2018 年6 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会议,它确立了***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概括总结了***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指南,***外交思想在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2013 年以来,国内学界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发展,全面解读***关于外交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论述,形成系列研究成果。梳理这些成果,总结各个阶段的研究特征和内容,把握总体研究形态,对判断学界研究***外交思想工作的实际进展,构建未来研究路径有重要借鉴作用。

一、***外交思想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本文基于CSSCI 数据库(含CSSCI 扩展版)在2013—2021 年收录的文献数据,得到用于分析的文献样本9543 篇。利用Citespace 分析来源文献关键词可知,就总体而言,***外交思想研究一方面展现了全球意识,把握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全球战略,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的发展方位,阐发了中国外交的总体原则和重点方向。

首先,如表1 所示,“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中美关系”是研究的关键节点,它们在关键词共现和中介中心性排序中均位列前三,中介中心性均超过0.1,其既是***外交思想研究的基础,又是研究网络的枢纽。“全球化”“新时代”“中国方案”“合作共赢”“周边外交”“和平发展”“大变局”位列关键词共现4 到10 位。

表1 ***外交思想研究关键词共现情况

其次,根据Citespace 的聚类分析,***外交思想研究可分为多个主题。由图1 可知,位列前10 的聚类分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安全”“公共外交”“亚投行”“周边外交”“合作共赢”“中非关系”“新时代”“中俄关系”“国际秩序”。

图1 ***外交思想研究聚类情况

(一)***外交思想研究的不同阶段

根据年度发文量变化(图2),***外交思想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突现的关键词,都有相应的热点前沿(图3)。不难看出,学界研究的演化与***外交思想的丰富、国际格局的变化及时事热点的涌现存在共振关系。

图2 ***外交思想研究发文量年度分布

图3 ***外交思想研究关键词突现情况

2013 年是学界研究***外交思想的启动年份。这一年的发文量(272 篇)处于折线图低点,研究突现的关键词包括“中国梦”“和平发展”。研究指出***丰富了和平发展思想,“中国梦”为中国外交确立了“立体的目标体系”。①赵可金:《“中国梦”开辟中国新外交》,《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6期。在这一时期,***既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善外交总体布局”,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7页。又架设了各个方向的外交方针,提出“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等重要概念,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并丰富了和平发展重要思想。这些理念的重要性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越来越得到彰显,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014—2017年是***外交思想研究的快速上升期。这一阶段发文量逐年攀升,研究热点大量涌现。年度发文量在2017 年达到1291 篇,较2014 年增长3 倍以上。与这种爆发式增长相呼应的是世界格局进入动荡期,***外交思想所包含的人类关怀得到更多彰显和更系统阐述。图3 显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大致涉及三个方面。首先,随着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中国周边局势一度紧张,“周边外交”成为突现关键词。其次,由于大国博弈加剧,以对美对俄为主要内容的大国外交开始成为研究焦点,“中美关系”“俄罗斯”及延伸议题受到重视。最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国家”“亚投行”“丝绸之路”“新常态”等关键词突现聚合成研究热点前沿。

2018 年至今是***外交思想研究的第三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年度发文量尽管有所起伏,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发文量为1468 篇,学界的研究热点也体现出明显的政策性和节点性特征。首先,党的十九大和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的召开,推动“新时代”和“改革开放”突现为重要关键词,部分学者在这个背景下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理论史和实践史,阐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外交形势。其次,2018 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③***:《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0期。与此相呼应,“世界历史”在2018 年开始突现为研究热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世界历史理论之间的关系得到广泛讨论。最后,***提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重要论断,精准定位了我国外交工作开展的国际背景。随着世界局势动荡、全球治理失序,学界对这一论断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大变局”自2019 年起突现为研究的热点前沿。

(二)文献分布研究

对样本文献来源期刊、发文作者及发文机构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外交思想研究力量的分布。首先,从期刊来源看,样本文献涉及期刊645 种,其中载文量在10 篇及以上的期刊240 种。就期刊的学科分布而言,除去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22%)和综合性高校学报(14%),载文量10 篇及以上的期刊分布于19个专业学科,呈现出多学科特征。尽管如此,少数学科研究成果相对集中的情况也较为明显。其中,政治学类(18%)、经济学类(11%)、马克思主义理论类(11%)期刊分列专业期刊的前3 位。此外,在载文量排名前20 的期刊中,政治学类期刊占50%,其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期刊(35%)、综合性社会科学类期刊(10%)和经济学类期刊(5%)。

其次,***外交思想研究发文量前15 位的作者和机构分别如表2 和表3 所示。数据显示,高等院校是***外交思想研究的主力军:在排名前15 的发文机构中,高等院校占比87%,其发文量占比76%;发文量排名前15 的作者中有67%来自高等院校,其发文量占比68%。

表2 ***外交思想研究发文作者情况

表3 ***外交思想研究发文机构情况

再次,就研究的区域分布而言,东部地区在***外交思想研究中处于优势地位:排名前15 的发文机构中有13 所位于东部地区,排名前15 的发文作者工作单位87%来自东部地区。

二、***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外交思想的内涵极为丰富,它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十个方面: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①《***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第3–4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这十个方面,学术界结合重大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研究***外交思想,阐发了***关于中国外交的历史使命、基本原则、战略途径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多元化探讨路径和系列重要理论成果。

(一)***外交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研究

***外交思想形成和发展于重大的历史阶段,具备极为丰富的时代意蕴。就国内情况而言,***指出中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①***:《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2版。一方面,学界指出,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②栾建章:《***外交思想的鲜明特征》,《红旗文稿》2020年第1期。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另一方面,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任重道远。

就国际形势而言,人类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量关乎全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亟待解答。第一,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西方国家内部危机的频频出现,“近代以来一直由欧美国家所主导的世界政治正在发生‘东升西降’的历史性巨变”,③董振瑞:《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述评》,《党的文献》2020年第3期。世界多极化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第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使得生产和交往成为世界性的,提升了各国间的依存度,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伴随着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间的博弈,各国依存度的加深意味着国家间矛盾的凸显,地球村的整合成为了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然而,长期以来,由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模式和全球治理体系并没有为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方案。而在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刺激下,原本积压的矛盾和问题爆发为诸多冲突乱象,导致全球局势动荡、全球治理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国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推动中国在世界局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一方面,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④***:《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回顾历史,学者们指出中国从“冷战国际体系的边缘者转变为全球责任的承担者”,从“全球化的参与者转变为新型全球化的推动者”,从“全球治理的跟随者转变为全球治理的引领者”⑤吴志成、吴宇:《***外交思想析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2期。。中国全球话语权的提升呼唤新型外交思想。另一方面,中国面对的压力更大、挑战更多。在经济上,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动力减弱;在政治上,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加深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敌意;在安全上,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面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双重压力;在舆论上,西方利用其话语权对中国进行价值观渗透。⑥刘世强,朱光:《深刻把握***外交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为人类发展提供可行的中国方案,是***外交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推动因素。

(二)对***外交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阐述的研究

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强调“外交大权在党中央”,“要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⑦《***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第5–7页。就这一论述,学界针对外交工作为什么要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如何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开展了集中探讨。

一是认为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决定的。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外交思想和国家对外工作目标有机统一”。⑧杨洁勉:《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理论的哲学底蕴和战略思维》,《国际观察》2021年第4期。例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又是中国的国家意志:2017 年,党的十九大决定将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2018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宪法序言。另一方面,回顾历史,学界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每个关键时刻都准确把握了时代主题,及时调整并创新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引领中国外交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唯有始终坚持党中央对外交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始终牢牢把握外交外事工作的正确方向”,“只有始终坚持党中央对外交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更宽广的战略视野推进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就”①杨洁篪:《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外事工作的光辉历程和远大前景》,《求是》2021年第10期。。

二是认为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要进行全方位布局。第一,要强化顶层设计,维护中央权威。一方面,要提升中央外交领导机构统一规划、协调各方的能力。2018 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成立,负责外交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另一方面,要提升领袖权威。研究指出:“坚决维护领袖权威是中国作为大国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②赵可金、李海涛:《大国外交的权威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外交领导力研究》,《东北亚论坛》2021年第3期。第二,强化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明确对外工作各层次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保证“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③刘世强、朱光:《深刻把握***外交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第三,强化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需要加强外交外事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紧跟需求,培养对口外交人才。例如,有学者指出中国需要大力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因为国际组织人才是参与全球治理体制改革,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条件。④阚阅:《全球治理视域下我国的国际组织人才发展战略》,《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中国政治模式的优越性向世界充分展示。⑤洪永淼、张兴祥:《“中国梦”的世界意义》,《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017年第7期。

(三)对***外交思想关于新时代中国外交使命阐述的研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的两大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中国外交的根本使命。首先,民族复兴就是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两个“百年目标”。⑥王帆:《中国复兴:独特的大国之路》,《外交评论》2017年第2期。其次,“复兴”是对经济、文化、军事等实力的总体形容。外交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成为外交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表现。核心利益的维护是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民族复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需要,“中国对国家的核心利益的界定也是与时俱进”,⑦杨洁勉:《中国外交70年:实践创新和理论建设》,《国际问题研究》2019年第5期。外交工作因此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调整具体任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外交思想的基础理念,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考人类未来,就“我们将到哪里去”给出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就概念渊源而言,学界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解放和真正共同体的追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他们所描绘的世界历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客观依据。⑧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博施众利”“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互商互谅、共建共享、交流互鉴、绿色发展等理念提供了中国智慧。⑨刘建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智慧》,《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就概念内涵而言,一方面,学者们剖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构成:“‘人类’超越国家身份,体现天下担当;‘命运’升级合作共赢,体现命运与共;‘共同体’超越地球村,树立大家庭意识。”⑩王义桅、古明明:《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3期。另一方面,学界阐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现。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就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美丽清洁的具体愿景,这一布局为各个领域的外交实践明确了方向。①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引领中国外交?》,《东南学术》2021年第3期。

作为两大外交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不同站位:前者是中国梦,后者是世界梦;前者凸显民族担当,后者体现人类关怀。学界具体研究了这两大使命的关系。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所擘画的和平共赢的国际格局符合中华民族复兴对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的需要。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民族复兴的延续。有学者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关于世界秩序的理想,该理想的实现是民族复兴的表现。②郭树勇:《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国际观察》2014年第3期。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复兴价值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依据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③***:《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人民日报》2021年1月26日,第2版。这些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人民的追求。④王存刚:《新时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价值基础》,《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四,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回顾过去,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人类解放史的一页,是历史上受压迫受侵略民族求独立、求平等、求富强的缩影;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复兴“将为世界带来红利,对人类发展具有世界意义”。⑤阮宗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世界梦”》,《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1期。

(四)对***外交思想关于新时代中国外交基本原则阐述的研究

***外交思想始终坚持明确的外交基本原则。国内学界在解读时,也注重从学理上论述中国坚决维护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首先,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我们不做和反对做的是:称霸,搞扩张,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发展,损人利己,以邻为壑”⑥徐崇温、闫玉清:《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面对的新课题》,《红旗文稿》2013年第8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热爱和平,其在近代遭受的苦难使人民更珍视和平。不仅如此,和平发展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⑦《***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第112页。从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将和平与发展判断为时代主题,再到完善和平发展理念,⑧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人民论坛》2017年第21期。中国外交一直秉持和平原则,并根据世情国情变化实现了从“共处”到“发展”的理念转变。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和平发展事业不断面临新课题,也推动相关研究不断深化。王毅指出:“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上对中国可能挑战现有世界大国、挑战现行国际秩序从而引发冲突抱有疑虑。中国能否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能否打破国强必霸规律,能否为古老问题寻找新答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民族复兴的阻力,以最小代价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这一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现实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摆到所有中国人面前。”⑨王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1期。而随着民粹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大国博弈激化,国际合作受阻,全球治理失灵,⑩高飞:《当前人类和平发展面临的重大阻碍及挑战》,《人民论坛》2020年第32期。和平发展道路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世界期待中国对为什么要坚持和平发展、如何坚持和平发展给出新的回答。学界普遍认为,一方面,***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有力解释。中国对和平与发展道路的坚持有现实必要性: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⑪***:《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第3版。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是中国实现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⑫雷江梅、赵耀:《***对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的坚持与拓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6期。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担当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和确定国际形象的需要。①陈锡喜:《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4期。另一方面,***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注入了新活力。“中国外交根据和平发展现实条件和诉求的变化适时做出了调整,以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和平发展的大局。中国外交策略转向奋发有为,外交理念突出合作共赢,外交视野更加强调全球意识。”②黄凤志、刘瑞:《中国和平发展与外交创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1期。

其次,学界认为,***外交思想实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相兼容。一方面,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和平发展外交原则的应有之义。和平发展的立意是每个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各国就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核心利益、重大关切彼此尊重。由此,中国的核心利益理应得到他国尊重,中国维护本国核心利益无可非议。另一方面,和平发展道路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在实践中统一于正确义利观。学界认为正确义利观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义利相兼、以义让利、互利共赢,以及大国的责任与担当”③尚伟:《正确义利观的科学内涵与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8期。。中国外交的和平发展道路践行了正确义利观,中国不仅致力于打破利益先行的零和思维,“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推动各国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④罗建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新战略与新特色》,《西亚非洲》2017年第4期。而且“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能力。⑤***:《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人民日报》2014年7月5日,第2版。

(五)对***外交思想关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阐述的研究

战略目标是根据实事求是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的切实可行和特征鲜明的目标,它是某一时期调动和统筹国家对外工作的依据。⑥杨洁勉:《***外交思想理论体系探析》,《国际问题研究》2021年第2期。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世情,提出打造全球伙伴关系、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外交战略目标,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

2014 年,***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⑦《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第1版。。有研究指出“伙伴关系”是“国家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⑧门洪华、刘笑阳:《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2期。。发展与他国的伙伴关系并非中国独有,但中国伙伴关系的特征在于其坚持不结盟原则。对比传统结盟关系,学界阐述了中国伙伴关系的特征。第一,结盟关系往往以某个国家为中心,成员之间存在主导与依附关系。中国伙伴关系具有平等性,各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中国是伙伴网络中的结点但不是中心。⑨陈永:《中美倡导的伙伴关系比较研究:演变过程与概念界定》,《国际政治研究》2016年第5期。第二,结盟关系是排他的,结盟国家将世界划分为同己者和异己者,打造封闭集团。⑩刘雪松:《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地缘政治观的超越》,《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12期。中国伙伴关系具有包容性,“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⑪***:《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0日,第2版。第三,结盟关系具有对抗性,结盟国家秉持零和思维,区分敌我,制造紧张对立。⑫刘世强、朱光:《深刻把握***外交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中国伙伴关系具有和平性,强调合作共赢,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国伙伴关系建设步入新时期,在坚守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更侧重全球布局,***就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非关系、中拉关系以及周边外交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针对性建议。⑬《***外交思想学习纲要》,第122–141页。

另外,全球治理改革是***外交思想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态度更加积极,产生的影响也更加广泛。学界对***关于全球治理的论述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阐发了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基本立场。第一,***诊断了当今全球治理体制的问题。长期以来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民主化程度不高,代表性不够,公平性欠缺,不能反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①吴志成、吴宇:《***全球治理思想初探》,《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3期。第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商就是强调全球所有参与治理方共同商议,共建是指全球所有参与治理方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通力合作,共享就是让全球治理体制和格局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球各个参与方。②冯书泉:《***全球治理思想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6期。第三,***强调改革全球治理体制需要捍卫联合国权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中国则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有学者指出“中国兼具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大国双重身份,在全球问题上该负什么责任、如何合理地负责任,都需要经过理性评估和慎重抉择……在兼顾尽力与量力的基础上,着眼提供中国方案”③吴志成:《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国外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二是指出参与全球治理,中国要练好内功。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面对的问题复杂多变,但处理问题的经验和能力都不足。④杨洁勉:《全球治理困境和中国方案思考》,《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3期。因此,如果中国要更好地发挥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更有效地提升在国际体系中的话语权,那么就需要加强能力建设。对此,有学者指出,全球治理能力包括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方面的硬能力,国家制定实施全球战略、创造维护全球公共产品的软能力,以及运用工具发挥软硬实力、实现全球治理最佳效果的巧能力。⑤吴志成、王慧婷:《全球治理能力建设的中国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7期。因此,全球治理能力的提高要求中国发展经济、科技和军事,完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全球治理战略制定和操作水平,加强全球治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六)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专题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是***为实现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提出的重要理念。自2013 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可和实践。学界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兼顾民族性和全球性、政策性和实证性视野,从现实角度验证了***外交思想的又一成功实践。

一是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释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潜能。一方面,受制于地理、资源等因素,中国中西部的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一带一路”开创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助推中西部成为对外开放的新前沿,促进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一带一路 ’贯穿欧亚非大陆,覆盖全球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扩大与沿线国家双向广泛务实的经贸合作,能够改善和拓宽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与市场空间,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朝着提质增效方向发展。”⑥顾学明:《“一带一路”开创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求是》2017年第11期。

二是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一方面,学界认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与‘一带一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彼此呼应、息息相通”⑦李丹:《丝路共同体:中国推动全球治理转型重构的现实方案》,《理论月刊》2021年第6期。。另一方面,有学者指出如果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包含的价值需获得广泛传播和认同。“一带一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和认同有“激励性建构作用”,它一方面促生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深入了解的思想群体和能将理念付诸实现的决策群体,另一方面通过带动就业、投资等推动构建了利益共同体。⑧王玉主:《中国的国际社会理念及其激励性建构》,《当代亚太》2019年第5期。

三是认为 “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中国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维护了现有伙伴关系。20 多年以来,中国的伙伴关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推进中国与既有伙伴国家和地区组织的务实合作提供了平台,是对中国长期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共同谋求和平共处、团结合作、求同存异理念的继承和发展。①黄东桂、陈幻:《“一带一路”倡议对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拓宽了中国的朋友圈。它提升了伙伴关系的数量和质量,也促进伙伴关系区域分布均衡化:2013—2018 年,中国与大洋洲、非洲、拉美地区国家伙伴关系“增量比例都超过或接近60%”,这些地区伙伴关系数与欧亚地区的差距缩小,发展迅速。②王晨光:《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与“一带一路”建设》,《当代世界》2020年第1期。

四是认为共建“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③《***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第100页。。一方面,学界认为通过对接现有机制,“一带一路”助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例如,***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14次峰会上提到“一带一路”将为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重要贡献。④《***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第106页。以此为前提,学界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联合国2030 年议程的意义和方式。这一对接有助于提升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⑤曹嘉涵:《“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国际展望》2016年第3期。有助于实现2030 年议程目标,“为联合国应对全球挑战提供强大底气”,⑥李秉新、李晓宏:《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新机遇——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人民日报》2017年5月12日,第3版。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为了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 年议程对接,学者们建议要加强二者之间的理念融合、目标协调、政策沟通,并为二者的对接提供长效机制。⑦朱磊、陈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4期。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助力建设新的国际制度和规则,提升发展中国家地位,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新活力。研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南南合作”的特点,它覆盖的地区大多数是发展中经济体。⑧隆国强:《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一带一路”致力于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机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等,从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到全球治理的进程之中。⑨王明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制度基础》,《东北亚论坛》2015年第6期。

三、***外交思想研究的展望

***外交思想研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格局不断发生深刻剧烈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外交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对未来学术界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需要从***外交思想中不断获得指导,也对学术界提出了新要求。在未来,为更加凸显***外交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更好助推中国外交在各方向的展开,相关研究需要在现有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第一,加强研究的均衡性、完整性。目前的研究虽然覆盖***外交思想的主要方面,但对“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和“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等问题阐述较少。在***外交思想中,这两个部分与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息息相关,它们包含了对外交工作队伍的精神要求、作风要求和品格要求,这些要求的满足是贯彻党中央制定的外交路线政策,做到“两个维护”的必要条件。由此,战略自信和外交风范的要义内涵、确立底气、彰显方式、形成途径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第二,加强研究的整体性、创新性。***外交思想是有结构的整体。部分研究着重对***外交思想的各个主题进行专门研究,对主题之间的逻辑梳理和有机化解读仍显不足,对概念的内涵缺少清晰界定。***外交思想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领域,在现行的学科设置下,***外交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其他学科虽然也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是研究成果总体数量还较少,影响对***外交思想的内容和价值的全面系统凝练。不仅如此,一些研究在阐发***外交思想时,容易出现话语和解读观点重复。由此,需要避免重复性、同质性研究,提高研究的逻辑性、严谨性,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第三,加强研究的政策性、实践性。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外交思想研究偏重理论阐发,立足应然层面指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论证对外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这种模式丰富了对***外交思想的学理性理解,但对如何在对外工作中践行***外交思想的具体路径缺乏思考。由此,建议打通理论思想、政策规范、外交实践之间的研究通路,综合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强化***外交思想现实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