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单孔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

时间:2024-11-10

杨松

223411 涟水县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淮安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又称“疝气”,是指腹腔内脏器官向内环口突出形成体外包块,低龄儿童往往因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而发病。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生率为0.8%~4.3%,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10倍,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于双侧,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出现嵌顿疝,增加治疗难度,影响疾病恢复[1]。手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是手术方法不同,所获得的治疗效果不同[2]。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手术创口较大,术后阴囊肿胀明显,复发率较高,且难以发现对侧隐形疝,有二次手术可能,增加患儿的痛苦及家庭负担。本研究主要比较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运用单孔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涟水县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2 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 例。观察组男26例,女5 例;平均年龄(5.26±1.13)岁。对照组男28例,女3 例;平均年龄(5.87±1.19)岁。两组患儿均无其他疾病史,均为幼儿园及以下婴幼儿,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应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对患儿实施静脉复合麻醉,取头低足高位,将脐部上缘皮肤切开,深度大约为3 mm,使用气腹针进行穿刺,建立气腹,气腹压力6~8 mmHg,穿刺Trocar,将3 mm腹腔镜置入,并置入无损伤抓钳,切开内环口体表投影部位的皮肤,利用辅助钳提起腹膜,并将疝气针向内环口部位的腹膜外穿刺。对疝气针尾端进行按压,在腹腔内留丝线线头,推出疝气针,压迫阴囊,将气体压入腹腔中,通过双股法对疝囊进行结扎,在皮下埋线头,并将Trocar推出,采用酒精棉球对周围切口进行消毒,皮肤黏合后利用纱布对切口进行覆盖。

观察组应用单孔腹腔镜治疗。气管插管,对患儿实施静脉复合麻醉,取头低足高位,将脐部上缘皮肤切开,深度大约为3 mm,使用气腹针进行穿刺,建立气腹,气腹压力6~8 mmHg,穿刺Trocar,将3 mm腹腔镜置入。在腹腔镜的作用下对患侧的内环口进行检查,切开内环口体表投影部位的皮肤,7-0 号线穿刺至腹膜外,将疝气针退出。疝气针在原穿刺点刺入,将弹簧按下,使用后钩将7-0丝线钩住,在管芯内卡入丝线,将双钩疝针抽出,在体外带出线头,进行荷包扎线,皮下埋线头,并将Trocar退出,采用酒精棉球对周围切口进行消毒,皮肤黏合后利用纱布对切口进行覆盖。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疼痛症状,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言语反应量表(VRS)和现实疼痛强度量表(PPI)评分评价疼痛症状。②比较两组复发率。③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胀、恶心、呕吐,每项症状总分为3分,得分越低表示临床症状越轻。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VAS、VRS、PPI 评分比较:观察组VAS、VRS、PP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VRS、PPI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VAS、VRS、PP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VAS评分 VRS评分 PPI评分观察组 31 3.31±1.64 3.28±1.59 3.91±1.47对照组 31 5.06±1.08 4.96±1.13 5.13±1.06 t 11.022 12.698 15.128 P<0.05 <0.05 <0.05

两组复发率比较:观察组4 例复发,复发率为12.90%(4/31); 对照组9 例复发,复发率为29.03%(9/31)。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腹胀、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腹胀 恶心 呕吐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1 2.65±0.15 0.55±0.04 2.57±0.19 0.41±0.03 2.60±0.23 0.50±0.05对照组 31 2.64±0.21 1.71±0.16 2.55±0.29 1.62±0.21 2.62±0.16 1.60±0.17 t 1.847 11.266 2.011 10.474 1.985 14.12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讨 论

在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中,小儿腹股沟斜疝属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该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该病的发生和腹内压增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经常哭闹、便秘、小便困难、腹胀、用力咳嗽等均会升高腹内压[3]。小儿腹股沟斜疝主要包括4 种类型,即绞窄性疝、嵌顿性疝、难复性疝及易复性疝。腹股沟区存在容易突出的肿块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开始时部分患者的肿块较小,疝环部位的坠胀感轻微,在此阶段具有比较大的诊断难度。而如果肿块明显突出,并经浅环深入阴囊中时较容易诊断。如果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不及时,会逐渐增大疝块的体积,严重损伤腹壁,从而对患儿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疝块还可能发生绞窄、嵌顿,对患儿的生命健康产生极大威胁[4-5]。此外,小儿腹股沟斜疝常见并发症包括以下几种:①肠梗阻:在出现嵌顿时,无法及时回纳疝块,导致患儿较易发生机械性肠梗阻。②腹膜炎、肠穿孔:在发生嵌顿时,若不进行及时处理,会导致腹膜炎、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③卵巢坏死、睾丸坏死:如果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内容物为卵巢或睾丸时,突出的疝块被嵌顿,导致其无法及时回纳。由于卵巢或睾丸长时间缺血,会导致其出现坏死情况。因此,当小儿腹股沟部位有包块时,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并进行腹部超声等相关检查,从而明确疾病,医生应注意在检查过程中需要与直疝、斜疝鉴别[6]。

手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方法,尽早接受手术治疗能有效避免发生嵌顿疝,且手术不受年龄限制。但传统手术在对腹膜前结构解剖时容易损伤腹股沟管结构,例如提睾肌、神经以及精索血管等,并且难以发现对侧隐性疝,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部分损伤较重者甚至会发生睾丸萎缩、睾丸发育不全等,影响患者生育功能。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不断完善,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腹腔镜直视下行内环位置固定,与前腹壁距离较近,疝块容易暴露,且内环口结扎位置较高,不用游离也不会对腹股沟生理结构造成破坏。此外,腹腔镜下可对对侧隐性疝进行确诊并处理,有效避免了后期疝发生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单孔腹腔镜手术是目前腹腔镜手术微创发展的方向,大幅度减轻了手术创伤,术后患者恢复快。

本文通过探究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运用单孔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症状轻、复发率低、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表明采用单孔腹腔镜治疗能够减轻患儿的疼痛感,减少疾病复发,加快疾病恢复。主要原因:当前,腹腔镜技术开始大力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中,其中包括单孔和双孔腹腔镜治疗手段,相比于双孔腹腔镜,通过单孔腹腔镜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能够加快患儿身体恢复,并且可以通过腹腔镜仔细探查隐匿疝的存在,从而使再次复发和阴囊血肿发生率显著降低,防止实施二次手术,减轻患儿的疼痛症状。切口小,不会给患儿带来极大的创伤,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更快。另外,运用单孔腹腔镜有比较清晰的手术视野,可以对腹腔进行全面了解,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在术后应当注意以下事项:①伤口需要加压6 h,通过压迫的方法防止伤口出血。②患儿在卧床期间要活动四肢,特别是双下肢,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③患儿在麻醉未完全清醒时应该头偏向一侧,身体呈半卧位状态,有利于减少因麻醉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误吸、呛咳等风险。④腹股沟疝气手术之后一定要注意饮食,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以多吃粗纤维、膳食纤维,能够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减少腹压过高时对疝手术切口的冲击,减少复发的机会。避免咳嗽,防止导致腹压升高,腹压升高会引起腹股沟疝的复发,还会影响伤口愈合。⑤小儿腹股沟疝气手术之后,短期内避免剧烈活动或哭闹,容易造成切口感染疼痛,甚至复发。小儿腹股沟疝气手术后一定要精心的护理,半年内尽量在饮食、生活起居方面进行调节,有助于术后的恢复。⑥注意保护好伤口,尤其是婴幼儿,不要让患儿将覆盖在伤口上的纱布抓掉,更不能因为大小便弄脏纱布而污染伤口,造成伤口感染、化脓。⑦让患儿侧身睡,用一块软的棉质尿布折成长条状夹在会阴部,如果右侧手术就应该让患儿取左侧卧位。⑧术后阴囊可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一般2~3 d会消退,注意密切观察。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显著的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术中可及时发现对侧隐形疝,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几乎无手术瘢痕,美观且安全性高,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