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0
申娜 李霞
737109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金昌
子宫黏膜下肌瘤和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疾病,无特异性发病年龄,黏膜下肌瘤是由于患者肌壁间肌瘤朝向宫腔发展,和黏膜层接触,造成子宫腔变形增大[1]。子宫内膜息肉则由于内分泌或炎症反应引发,会造成患者不孕,严重时可能出现癌变。两种疾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超声检查和临床症状分析,阴道超声是广泛应用的诊断方法,其操作方便,安全无创,能够更加清楚地发现小病灶,患者接受度较高[2]。但超声影像观察小病灶也容易出现误诊、漏诊问题。为研究阴道超声的诊断价值,本文随机选取79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1-12月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7 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和52 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27 例,平均年龄(28.94±2.16)岁;平均病程(4.08±0.85)个月;已婚21例,未婚6 例;已育16 例,未育11 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52 例,平均年龄(28.63±2.29)岁;平均病程(4.14±0.91)个月;已婚39例,未婚13例;已育31例,未育21例。
纳入标准:①经过手术病理确诊,接受阴道超声检查,影像资料完整。②对本研究知情。③具备正常的沟通能力。
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妇科疾病者。②意识模糊、智力障碍者。③恶性肿瘤、器官功能障碍者。
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730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设定探头频率7~10 MHz,并观察血流信号。检查前叮嘱患者将膀胱内容物排空,保持膀胱截石位,涂抹耦合剂,套避孕套,将探头置入阴道,观察子宫腔病灶情况。探头声束和宫腔垂直。若图像效果不佳,可将探头放置于后穹隆位置,从腹部按压至宫底,让患者子宫后倾,和声束形成角度,方便进行观察。检查宫腔和病理,对比超声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结果。由2名资深影像科医师观察影像资料并进行诊断。黏膜下肌瘤以椭圆或圆形病灶为主,可见低回声区,具有丰富的血流;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病灶不规范,子宫可见高回声区,内膜基底较为完整,无明显血流。
观察指标:观察子宫黏膜下肌瘤超声影像特点、子宫内膜息肉超声影像特点及两种疾病超声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子宫黏膜下肌瘤超声影像特点:患者宫颈或宫颈管内可见低回声或者不均匀回声区,回声区直径0.5~4.4 cm,可观察到清晰边界,病灶和宫腔界线明确,具有较宽的基底,宫腔线受到挤压出现变形,但患者子宫内膜的回声较为均匀。经观察肌瘤可见蒂,有丰富的不规则血流,部分可见供血来源。
子宫内膜息肉超声影像特点:患者宫腔内可见高回声区,直径约为0.5~3 cm,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以梭形和椭圆形为主,在子宫内膜层出现病变,与子宫有清晰分界,且宫腔变形不显著。大息肉内可观察到无回声区,小息肉内可见窄基底,与宫腔积液合并时能够观察到更清晰的息肉。息肉突入宫颈可观察到细长蒂,连接子宫内膜,大息肉内部可见条状或点状血流信号,小息肉内部无明显或点状血流信号。
两种疾病超声检查结果比较:两种疾病超声诊断的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较大差距。见表1。
表1 两种疾病超声检查结果比较[n(%)]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属于良性肿瘤,由于平滑肌增生导致发病,肌瘤内有纤维结缔组织,朝向子宫内膜生长,突出于子宫腔,被黏膜层覆盖。根据宫内位置差异,黏膜下肌瘤可以分为宫颈黏膜下肌瘤以及宫腔黏膜下肌瘤;前者有长蒂突入宫颈管,或从宫腔向宫颈延伸,呈葫芦形或者类圆形,边界清晰,存在包膜,低回声;后者从肌壁间向黏膜生长,从一侧壁突向宫腔,包膜和子宫内膜相连。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子宫内膜纤维以及腺体出现局限性增生,形成朝向宫腔的瘤样病变,在>40 岁女性群体中高发,普遍认为其由内分泌紊乱、炎症反应引发,与患者雌激素水平紊乱有密切关系[3]。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增大,女性对健康体检的重视度提高,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大部分为良性病变,但仍然有一定概率为恶性病变,必须及早治疗干预。两者在临床表现上均出现月经不净、经期延长、经量增加、绝经后阴道出血,甚至出现不孕、流产等严重后果;两者症状相似,在临床上应注意鉴别区分。临床诊断主要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但术前仍然依赖于影像超声检查辅助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及早治疗干预可降低恶化风险,对患者健康有重要意义。
目前阴道超声检测已经成为筛查妇科疾病的主要手段,相比于腹部超声检查,阴道超声检查更能获得清晰的影像,误诊率更低。与宫腔镜检查相比,操作更简单,无创伤性,费用低,患者接受度更高[4]。阴道超声检查利用高频探头观察病灶,能够获得更加精确和清晰的影像资料,操作简便,具有更强的应用性。超声影像可以观察到病灶形态以及血流情况,能够辨别不同病变和病灶[5]。子宫内肌瘤主要是组织和肌肉构成,可见低回声区,呈现出旋涡状,观察到内膜和边缘具有清晰的边界,并观察到丰富的血流,容易辨认[6]。其中宫颈黏膜下肌瘤超声影像可见边界清晰的葫芦或类圆形,呈现低回声,若患者有出血感染,可见不均匀增强回声,仔细对肿块上端扫查,可观察到低回声瘤蒂延伸。超声影像可见瘤蒂有血流信号,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0.4。宫腔黏膜下肌瘤主要为边界清晰的球形或类圆形低回声,存在包膜,可见暗晕,患者子宫内膜在分泌期时可见强回声,肌瘤内部血流信号较少,周边可见彩色血流信号,RI>0.5[7]。
本文结果表明,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黏膜下肌瘤虽然都在子宫内发病,但是超声影像完全不同,根据影像表现状态,可以清晰辨认。根据两种病灶的界限、回声、血流情况等信息,能够对疾病进行区分,较为准确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黏膜下肌瘤符合率为77.78%,子宫内膜息肉符合率为82.69%。两种疾病超声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与病理诊断结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与陈会娟[8]的研究结果一致。阴道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但仍然存在一定误诊和漏诊风险,根据超声影像资料,注意分辨两种影像特征。一方面,子宫肌瘤相对较大,呈现出低回声,子宫内膜息肉相对较小,呈现出高回声,且后者位置固定,前者位置易出现变形和移位,根据回声强度便于甄别,注意观察病灶回声强度和位置,区别两种病变;另一方面,子宫肌瘤可见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周围呈现出半环状和环状血流信号,子宫内膜息肉血流信号并不丰富,在瘤体附近可见一条血管,连接着内膜基底[8]。若患者子宫肌瘤较大,容易漏诊子宫内膜息肉,由于肌瘤较大挤压内膜,增加阴道超声探测距离,图像分辨力降低,不容易显露出子宫内膜息肉。临床检查中还需要从多角度详细观察病灶,综合评估病灶形态、血流信号、回声强度等信息,做出综合判断。阴道彩超可重复操作,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无创伤性,患者接受度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因此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提高超声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需要不断提高影像科医师的专业水平,在不确定诊断结果时,积极进行会诊,提高早期检出率。同时积极建立影像资料库,总结特殊、误诊和漏诊病例资料,组织影像科医师进行学习,为提高阴道超声诊断准确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具有较高检出率,能够根据影像特点进行辨别,虽然和病理诊断具有一定差距,但其安全无创,检出时效性高,患者耐受度高,可推广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