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时间:2024-11-10

朱艳芬

410004 长沙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湖南长沙

一般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最终阶段,都会形成慢性心力衰竭,且发病率比较高。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容易形成血栓并发生栓塞等不良事件,对患者的病情进展和预后恢复都有不利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患者大多需要住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1-2]。因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容易造成病情加重或并发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治疗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本文选取长沙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长沙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 例,男126 例,女74 例;年龄19~86 岁,平均(60.3±3.5)岁;心功能分级为Ⅰ级14例,Ⅱ级36例,Ⅲ级100例,Ⅳ级50例。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②均为住院患者;③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④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②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③合并下肢骨折或活动障碍的患者[3-4]。

方法:详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对其中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的标准确诊。对研究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等因素可能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相关性。护理方法:充分重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严密监测患者远端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肢体温度的变化。对患者进行血栓危险因素评估,采取规范性的治疗和预防,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患者长期卧床期间,每1~2 h翻身1次,定时进行下肢被动运动。特别是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时,尽量避免下肢静脉注射,尤其是对血管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对静脉有较大刺激性,应当加以注意。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从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使患者的精神状态保持放松,并且在康复期间应当保证患者拥有充足的睡眠,尽量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基本活动,例如帮患者进行翻身或者辅助患者进食等[5-6]。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每日安排良好的作息以及患者每日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作息有助于保护患者的脑血管功能,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需要保障患者每日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患者中午也应该尽量休息1 h。通常情况下,在发病后的1~3 周,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能够恢复平稳并进入恢复期。除此之外,康复护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功能训练,使患者的身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使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步行以及实现生活自理[7-8]。在对患者进行训练时,需要注重患者上肢和手部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使患者的运动精细性得到改善。详细告知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休息时间、饮食禁忌和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有效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和各种预防措施,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工作。在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鼓励患者进行正确的深呼吸和咳嗽,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护理人员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等级,选择合适的弹力袜和足底静脉泵等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做好患者的血糖、血脂以及血常规检查,排查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并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在对患者进行足部护理时,为了避免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可以应用足底静脉泵。应用充气带进行包裹,将脉冲压力参数设置为130 mmHg,治疗时间控制在30 min 左右,患者接受治疗2 次/d,持续治疗疗程为1 周,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每天对患者进行足弓检查,确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脉冲对其产生的影响,可根据患者的感受,对脚套的松紧以及型号进行调整。

结 果

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所选20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30例,发生率为15.00%。见表1。

表1 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年龄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逐渐提高。见表2。

表2 年龄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

性别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女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男性。见表3。

表3 性别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

心功能分级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逐渐提高。见表4。

表4 心功能分级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比较高,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所选20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30 例,发生率为15.00%。且其中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自身特殊性,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主要原因是血流异常、血小板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卧床、心房颤动、心室充盈缺损、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心腔扩大,因而容易发生血流淤滞、血流异常等情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发病后会呈现血小板的持续激活状态,而血小板的激活标志物水平提升,包括血小板表面P 选择素、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4 因子、血栓球蛋白、血小板聚集体等。

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水平将会明显增加。对于扩张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来说,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小板激活程度并无明显的差别,同时可受到阿司匹林的影响。心力衰竭越严重,就会发生越明显的血小板激活。在心力衰竭发病时,多种因素都会造成血小板激活,如肝肾血流减少、儿茶酚胺升高、交感神经兴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增加等,造成血小板激活物质清除减少,进而引起血小板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激活将会增加血栓栓塞的发生概率。此外,在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中,通过各种黏附因子发生的血小板、内皮细胞、白细胞之间的反应,也会有所参与。慢性心力衰竭会造成凝血及纤溶系统激活,凝血酶原片段1+2、纤维蛋白肽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等凝血酶生成敏感指标。很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都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的表现,有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增加,并且和心脏心力衰竭的分级(NYHA)有正相关的关系。在心血管疾病中,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对内皮功能积极调节作用,有利于使心力衰竭的预后改善,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栓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也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年龄增大,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因而发病率更高。>40 岁的患者,其血液高凝状态显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力相对来说较强,而患者此时体内的纤维蛋白溶解性会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血液黏度增加会减慢血流速度,使心力衰竭患者处于血液高凝状态,进而容易发生血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还与性别、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等原因有关。以往的研究当中已经证实了静脉血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而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男性。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逐渐提高。同时在女性患者及NYHA分级较高的心力衰竭患者中,VWF 水平升高和P 选择素的增加,与患者较高的死亡率基本一致。据此分析,性别对于患者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主要是由于男女性别的激素差异,可能对患者最终的康复产生影响,激素差异对患者的凝血系统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发现NYHA分级较高的患者在治疗期间需长时间应用脱水剂,这种药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血液黏稠度,导致患者血容量减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同时由于长时间卧床,使血流速度减慢。如果患者有静脉血栓史,血管内膜发生损伤,也会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因此必须要重视护理和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主要与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有关,采取全面的护理措施应对,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患者安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