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0
邓小丽 王卓群 黄秀风
518100 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儿外二区,广东深圳
肠造口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可用于治疗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肠道疾病,该方式可提高患儿抢救的成功率[1]。肠造口改变了患儿排便的方式,为患儿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同时也给患儿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影响其生活质量。临床通常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为患儿家属讲解造口袋的更换方法及皮肤清洁的重要性。由于患儿住院时间较短,家属缺乏对造口袋的正确认识,容易忽略护理中的细节,导致患儿出现发炎、造口脱垂等并发症[2]。家庭参与护理(FIC)是家庭成员作为康复训练的主要伴侣、监护人和支持者,通过共同的训练,提高患儿的干预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3]。基于此,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肠造口患儿中,探讨其临床疗效。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7月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 例肠造口患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龄1 d~5 岁,平均(3.4±0.4)岁;疾病类型:肠梗阻10例,小肠多发性肠穿孔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例;家长文化程度:初中5例,高中13 例,大学12 例。观察组30 例,男15 例,女15 例;年龄1 d~9 岁,平均(3.9±0.5)岁;疾病类型:肠梗阻8 例,小肠多发性肠穿孔3 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9例;家长文化程度:初中5例,高中13 例,大学12 例。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因消化系统疾病行肠造口术的患儿;②家长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③术后病情稳定。
排除标准:①无父母长期照顾者;②合并慢性感染性疾病患儿;③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儿。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干预,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日常造口袋的更换及皮肤的清理,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儿家属讲解造口袋更换的方式,在出院后给予患儿定期的随访并询问患儿家属所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合理的解答。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FIC 模式。①准备工作:首先向家庭成员介绍家庭护理肠造口的重要性及护理内容,通过在床边演示康复动作以及播放相关视频使得家庭成员能够尽早参与到护理干预培训的计划当中,并指导参与者帮助患儿进行早期的皮肤及造口清理。具体措施:在每周二、周五对患儿家属以PPT 或视频的方式对其进行术后的健康讲座,并发放相关造口护理的健康资料。②由小组成员为家属演示造口的护理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其中包括更换流程、伤口护理,密封条的使用方法等,家属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动手操作,直至患儿出院。③考核:当患儿出院时需要对家属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操作考核,理论考核以口头提问为主,包括正常的造口形态,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式以及复诊的时间。动手操作考核:完成的肠造口护理流程,熟练清理皮肤及排泄物等。④随访:指导家属进行定期的随访,每2周1 次,直至进行二期手术。两组患儿干预时间为3 个月,期间无失访病例。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观察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患儿家属焦虑自量评量表(S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生活质量评分:在患儿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后对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为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共4 个项目,每个项目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好。②焦虑自量评量表(SAS)评分: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对两组患儿家属采用SAS 进行测试,采用自制百分制调查表共20 个项目,以50 分为分界值,50~59 分为轻度焦虑状态,60~69 分为中度,>70分为重度。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学分析系统展开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有所上升,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n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0 57.34±7.21 73.42±5.31* 52.01±5.21 66.43±5.63* 57.02±9.21 77.53±10.03* 54.32±9.24 72.64±8.64*对照组 30 56.21±8.21 68.50±5.61* 53.21±6.31 60.14±5.35* 57.21±10.02 70.62±10.44* 54.21±8.21 64.42±8.06*t 0.566 3.489 0.803 4.436 0.076 2.614 0.049 3.81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两组患儿家属的SA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的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的SA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的S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的S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3个月观察组 30 67.21±12.23 49.21±5.14对照组 30 67.23±10.17 54.34±5.45 t 0.007 3.751 P>0.05 <0.05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肠造口是将肠管放在患儿腹壁,作为暂时性的人工肛门,解除肠梗阻,恢复肠道顺畅的一种手术方式。临床通常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在患儿出院前为监护者讲解更换造口袋的方法,但患儿住院时间有限,持续的清理以及家人的陪伴是延续患儿干预、促进生活质量恢复的必要环节[4]。为此,探求合理的干预方式对肠造口患儿的预后较为关键。
FIC 模式是通过健康教育等方法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家庭成员及患儿对干预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有效的培训及合理的健康宣教,提高家长照顾患儿的能力,确保肠造口患儿得到有效的照顾,促进身体的恢复[5-8]。
生活质量评分是评估患儿在干预后生活水平有效恢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干预后,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有所上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FIC 模式干预可提高肠造口患儿的生活质量。FIC 模式将家属纳入到护理团队中,在护理者、患儿及家属之间产生的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家属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与培训下,熟练掌握造口护理的操作,使得患儿在出院后能够接受持续性的照顾,促进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的提高[9-10]。
SAS量表是评估患儿家属焦虑情绪缓解的常用指标。本研究中,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的SA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FIC 模式干预可降低患儿家属焦虑情绪。护士通过随访等方式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变化,随时掌握患儿的动态信息给予患儿及家属必要的心理护理及帮助,调整家属的心态,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疾病,减少焦虑情绪的发生,提高家属及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干预[11]。
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FIC 模式干预可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FIC 模式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让家属参与肠造口的护理,与患儿共同面对疾病,提高家属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及实操的技巧,护理人员利用电话随访,健康讲座等方式对肠造口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指导,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12]。
综上所述,FIC模式干预可提高肠造口患儿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儿家属负性情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