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与预后质量分析

时间:2024-11-10

刘维财

250132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山东济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腰椎间盘退变,导致其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进而使髓核突出对神经根、马尾神经造成刺激、压迫,其常见临床症状为腰痛、下肢疼痛及麻木等,对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及时治疗,以改善腰腿痛等临床症状[1-2]。本研究主要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椎间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与预后质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椎外科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 例,女62 例;年龄25~77 岁,平均(44.57±6.76)岁;病程0.17~5年,平均(2.65±0.54)年;突出部位:L5/S142 例,L4~561 例,L3~437 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加入此次研究,同时经由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②有较明显的腰痛、下肢疼痛及麻木等临床症状;③经腰椎X 线、CT 及MRI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手术禁忌证者;②合并脊柱感染者;③具有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者;④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者;⑤伴有明显腰椎不稳者。

方法:140 例患者均接受椎间孔镜治疗,治疗方式具体如下。患者保持俯卧位,利用C 型臂X 线机、椎间孔镜定位器确定具体的进针方向、安全线及靶点等,并做好相应的标记。患者具体的腰椎间盘突出位置不同,其穿刺部位也会不同,如突出位置在L4~5者,则从正中线旁10~13 cm 处穿刺,进针角度为10°~30°,若突出部位上移一节,则穿刺部位也需向中线靠近1~2 cm。穿刺前,对患者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在C 型臂X 线机辅助下,不断调整穿刺方向,确保穿刺针尖能有效抵至小关节突处,进针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机体反应。穿刺后取出穿刺针芯,置入导丝,于穿刺部位作一直径为7 mm 的切口,逐级置入扩张导管,拔除导丝,沿导管磨除椎间孔增生骨质及关节突部分骨质,以扩大椎间孔。置入工作套管、内镜(生产厂家:山东冠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KD-C5100),通过内镜反馈图像观察患者髓核部位具体情况,并在内镜辅助下摘除髓核,以达到帮助神经根、硬膜囊减压的治疗目的,待上位神经根松弛、搏动后,止血,术毕,取出工作套管,缝合伤口。

观察指标:①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感,共计10 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越轻;利用腰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腰椎功能情况,共计100 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腰椎功能越佳。②利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对患者步行能力、运动障碍、直腿抬高及下肢麻木情况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其相应症状越轻。③利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生活状态及躯体功能,各项满分100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40 例患者手术前后VAS、ODI 评分比较:手术后,患者VAS、ODI 评分低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40例患者手术前后VAS、ODI评分比较(±s,分)

表1 140例患者手术前后VAS、ODI评分比较(±s,分)

时间 n VAS评分 ODI评分手术前 140 6.24±1.04 70.43±8.65手术后 140 1.03±0.32 25.76±2.79 t 56.653 58.153 P 0.001 0.001

140 例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评分比较:手术后,患者的步行能力、运动障碍、直腿抬高及下肢麻木评分均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140例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评分比较(±s,分)

表2 140例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评分比较(±s,分)

时间 n 步行能力 运动障碍 直腿抬高 下肢麻木手术前 140 0.83±0.17 1.12±0.22 1.22±0.39 0.96±0.12手术后 140 2.57±0.54 1.65±0.31 1.71±0.47 2.98±0.89 t 36.366 16.497 9.493 26.614 P 0.001 0.001 0.001 0.001

140 例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手术后,患者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生活状态及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140例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140例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时间 n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生活状态 躯体功能手术前 140 67.45±3.97 71.21±4.65 69.55±4.21 68.21±4.07手术后 140 90.06±5.43 92.45±5.67 90.43±5.35 90.04±5.25 t 39.771 34.2723 36.290 38.883 P 0.001 0.001 0.001 0.001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因椎间盘退变、过度劳损及腰椎发育异常等因素所致,为避免对患者正常生活状态、活动能力等造成严重影响,患者需及时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避免其神经根受压过度[4-5]。

本研究采用椎间孔镜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髓核摘除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椎间孔镜主要是利用椎间孔镜对患者髓核突出等部位进行观察,使医师可在切口较小条件下切除髓核,达到治疗目的,因切口较小,则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快,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患者术后基本能保持较稳定的康复状态。髓核的切除可有效减轻神经根等部位的受压迫状态,帮助患者松解神经根,缓解腰腿疼痛,使患者恢复正常活动[6]。同时在手术过程中,还可通过椎间孔镜所反馈的图像画面,对增生骨赘、钙化等物质进行清除,并扩大椎间孔,改善椎间孔狭窄问题,有效避免神经根受二次损伤,确保髓核的有效摘除。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手术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VAS、ODI 评分更低,各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评分更高,提示椎间孔镜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腰痛等临床症状,帮助患者恢复较正常的腰椎功能。这是由于椎间孔镜治疗创面小,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对促进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生活质量的恢复均有重要意义。且髓核的有效切除,使神经根被压迫状态得到显著改善,患者能在术后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腰椎功能。梁聪等[7]对12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间盘镜与椎间孔镜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张少杰等[8]对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孔镜、开窗治疗后发现接受椎间孔镜治疗者,其治疗有效率更高,VAS评分更低,说明椎间孔镜治疗的效果更好,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将椎间孔镜治疗方式应用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且能达到较好的手术疗效及预后效果,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与改善。

综上所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椎间孔镜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腰椎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帮助其恢复运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