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0
陈维秀
262300 五莲县中医医院医院,山东日照
医院感染诱发的并发症给临床治疗增加了一定难度,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ICU 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病种多与易并发感染的特征,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由于ICU 患者常接受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侵入性诊疗措施,为细菌入侵营造了有利条件。多重耐药菌感染会提高患者的病死率,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还会加重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2]。如何减缓多重耐药菌的形成,阻碍其传播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医院需加强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本研究旨在探寻对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行感染预防控制的临床效果,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部位与具体的感染构成比,现报告如下。
选取五莲县中医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ICU 患者200 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ICU 患者200 例作为参照组。参照组男101 例,女99 例;年龄23~79 岁,平均(57.71±6.13)岁;ICU 住院时间2~13 d,平均(5.98±1.67)d;中小学及以下学历29 例,中学学历89 例,高中及以上学历82 例。研究组男103 例,女97 例;年龄22~81 岁,平均(57.18±5.92)岁;ICU 住院时间2~14 d,平均(6.01±1.74)d;中小学及以下学历32例,中学学历92 例,高中及以上学76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符合《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诊断标准;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③首次发病;④意识清晰,可正常交流沟通。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②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③<18 岁患者;④配合度不佳或对此次研究存在疑问者。
方法:参照组未采用感染防控措施。研究组行感染防控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通过单间隔离或床旁隔离的方式对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隔离,对感染高危人群进行主动筛查,采用合理的防控措施。待患者病原学检查结果2次呈现阴性后解除隔离,应用终末消毒措施。②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与标准预防原则,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实施诊疗与护理操作。医护人员需佩戴口罩、手套、防护镜与面罩,避免接触患者的引流液、排泄物、血液、黏膜与体液时被感染,有效抑制多重耐药菌的交叉感染。③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用品要做到专人专用,如血压计、体温表等。并且医护人员要实施消毒措施,处理医疗废弃物,对医护人员的手部与周围环境进行采样,开展病原学检测。④强化诊疗环境消毒,增加清洁次数,通过消毒剂擦拭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等物体表面,病房不仅要保持干净整洁,而且应定时换气通风,给予空气消毒。⑤详细准确记录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病原学检查结果与药敏检测结果,及时上报,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⑥科学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菌群失调或细菌耐药率升高。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感染部位的分布情况与感染构成比。感染部位包括血液、皮肤、泌尿系统以及呼吸系统。感染构成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ICU 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比较:参照组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11例,感染率为5.50%。研究组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3例,感染率为1.50%。参照组感染率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P=0.030,P<0.05)。见表1。
表1 两组ICU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比较[n(%)]
两组ICU 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分布情况比较:ICU 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部位多分布于呼吸系统与泌尿系统。两组患者的感染部位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分布情况比较[n(%)]
两组患者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构成比比较:ICU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以ESBLs与MRCNS为主。两组患者的感染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构成比比较[n(%)]
多重耐药菌是指临床应用的≥3 类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一种主要病原菌,会引发重症感染,提高临床治疗难度[3]。多重耐药菌具有复杂性与难治性两方面特点,会产生严重危害。多重耐药菌会影响人们的健康,是未来全球的安全威胁与部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多重耐药菌患者治疗费用增加,其病程与住院时间也会延长,甚至可能出现反复住院等情况,极大程度加重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4]。医护人员要对多重耐药菌树立正确的认知,高度重视其危害,通过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感染风险。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耐药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在于抗生素的滥用与不合理使用,而且医学领域外也会出现抗生素滥用的情况[5]。多重耐药性的产生,表明联合用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微生物耐药率增加的原因主要在于药物的滥用与使用不合理,我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较为严重。细菌耐药蔓延十分迅速,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基因能够在不同的细菌之间转移。我国当前的耐药监测水平比较低,监测网的覆盖面积不够广泛,缺少系统性监测,并且实验室监测标准也不够明确、统一。而且易感人群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为肿瘤化疗、大型手术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HIV 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越来越多,使得院内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感染人数一直在增加,对于老年人与婴幼儿的威胁更大[6]。除此之外,个人的不良卫生习惯与公共卫生条件差都有可能造成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降低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可采用以下几种预防控制措施:①重视预防、控制与管理工作,对相关操作流程进行科学规范,重视消毒,定期清洁,最大程度排除病房内部的感染危险因素。②强化耐药菌与病原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并隔离,预防病原菌继续传播。③注重医护人员的消毒工作,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循卫生操作流程。④科学应用抗生素类产品,提升抗生素的使用效率,强化病原菌耐药监测工作。
医院在开展感染控制预防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护理工作,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可对治疗效果起到积极影响[7]。护理人员可采用以下几点建议:①当护理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可分组进行,使人员较为固定。②操作前后要注重手卫生,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设施与速干手消毒剂。③ICU 可配有便于取用的医用口罩、手套及隔离衣等个人防护用品。④听诊器、手电筒等一般性的诊疗器械实现专床专用,或做到一用一消毒。⑤每日均清洁医疗区域内的物体表面,若条件充足可清洁2~3 次,达到中水平消毒,使物体表面保持清洁。如患者的血液、排泄物等污染物体时,要及时进行清洁消毒。⑥带盖黄色垃圾桶套与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应当密闭运送。
综上所述,对ICU 患者开展感染预防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感染预防控制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提升多重耐药菌认识程度,注重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尽可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在保障患者健康安全的同时还能节约卫生资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