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重症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时间:2024-11-10

邓治中

519000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儿科,广东珠海

重症肺炎属于临床常见的呼吸道危重症之一,由细菌、病毒和支原体感染所致,发病后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多因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受限所致,对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干扰较大,可引起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继发代谢功能紊乱现象。同时,由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还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的病毒和细菌抵抗能力较差,因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所以积极地开展支持治疗尤为重要[1]。然而,如保持呼吸顺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支持治疗,虽具有相应的疗效,但效果不佳,难以快速改善病理症状,故而本组研究采取具备高效快速等操作优势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该氧疗方式可快速作用于低氧血症患儿,迅速缓解呼吸衰竭症状,且治疗方式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少,预后水平普遍较高。本研究选取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67 例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 例,男22 例,女12 例;年龄2~30 d,平均(15.26±0.57)d;体温37.5~38.7℃,平均(37.56±0.62)℃;合并肺气肿15 例,合并哮喘19 例。对照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30 d,平均(15.26±0.54)d;体温37.5~38.7℃,平均(37.56±0.62)℃;合并肺气肿16例,合并哮喘18例。两组间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儿及家属知悉本组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②符合重症肺炎的诊断指标;③经CT、磁共振检查等影像学确诊;④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呼吸道疾病;②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③凝血功能障碍;④心、肝、肾功能不全。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顺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持续抗感染治疗、保持酸碱平衡、镇静治疗和营养支持等。观察组给予NCPAP治疗:选择SHY-106A 高流量鼻导管氧疗仪闭塞导管对患儿展开治疗,根据患儿的日龄和体重严格选择适合他们的导管连接NCPAP 装置,将导管送进患儿鼻内0.5~1 cm,实施固定,打开NCPAP 装置通气,保持氧浓度30%~80%,保持压力0.39~0.59 kpa,保持氧流量5~7 L/min,持续低流量给氧,待患儿病情稳定后,撤除NCPAP装置,改用面罩吸氧。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②血气指标包括pH 值、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③不良反应包括支气管黏膜、鼻黏膜损伤和排痰困难。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儿的RR、MAP 和HR 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的RR、MAP 和H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R、MAP和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RR、MAP和HR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的RR、MAP和HR水平比较(±s)

组别 n RR(次/min) MAP(mmHg) HR(次/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4 38.45±4.32 22.02±3.09 155.62±8.14 100.36±9.12 108.85±8.11 80.98±6.22对照组 33 38.70±4.86 30.31±4.03 155.53±8.31 132.35±9.35 109.42±8.34 100.14±7.46 t 0.217 9.234 0.044 13.855 0.284 11.432 P 0.829 0.000 0.965 0.000 0.778 0.000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pH 值、SPO2和PaO2/FiO2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H 值、SPO2和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比较(±s)

组别 n pH值 SPO2 PaO2/FiO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4 7.55±0.73 7.88±0.51 84.39±2.63 95.77±3.35 162.58±14.43 182.39±20.01对照组 33 7.54±0.52 7.47±0.61 83.64±2.31 87.27±1.24 162.18±14.36 168.13±18.32 t 0.064 2.988 1.239 13.691 0.161 3.040 P 0.949 0.004 0.220 0.000 0.873 0.00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讨 论

新生儿重症肺炎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多发的儿科呼吸道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导致新生儿“半路夭折”的主要原因,该病普遍具有发病急、病程进展快和不良反应多等病理特点,临床上根据病因机制,将本病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种,前者多由胎粪污染和羊水污染引起,以气道阻塞和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通过胸片检查还能够筛查出其他肺炎症状改变,且根据不同程度和容量的吸入物来看,其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2-3]。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其呼吸功能和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呼吸系统与外界接触最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各种小儿呼吸道疾病;新生儿重症肺炎对于新生儿的身心状态损害极大,很容易引发酸中毒、呼吸困难等症,情况严重者甚至引起休克,同时还容易继发其他并发症,例如感染性休克或急性心衰等,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需要积极地开展支持治疗[4-5]。

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多采取氧疗或对症支持等方式,但常规的支持治疗,难以快速地改善病理症状。而近年来经鼻高流量氧疗作为一种治疗该病的新手段,通过加温加湿管路,在治疗时可提高氧体积分数至100%,高水平的氧流量能够充分满足患儿的吸气流量,且空气无法稀释吸入的氧气,治疗效果显著[6-7]。本组研究采取了NCPAP 治疗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治疗后,观察组的RR、MAP 和RR均低于对照组,pH 值、SPO2和PaO2/FiO2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如下:新生儿的解剖肺力学的生理构造差异,导致其呼吸储备能力较低,再加上患有肺炎后,患儿的通换气功能障碍,很容易引发多脏器衰竭,常规治疗和鼻导管吸氧虽然能缓解病情,但大多数重症儿未有好转迹象,需要再次实施气管插管,而采取NCPAP 治疗,可通过提升肺泡功能,预防肺泡萎缩每一次减少肺内分流,使得恢复自主呼吸的患儿,能够在所有的呼吸周期接受在大气压之上的气体,同时,NCPAP 可稳定新生儿肺壁,加强肺膈肌功能,减少不协调呼吸[8-10]。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在实施NCPAP 治疗后,左心室跨膜压下降,肺内压提高,心肌耗氧量下降,可快速纠正缺氧状态。另外,NCPAP 不但在治疗上具有操作优势,在使用上也是较为便捷和轻松的,常规的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没有加温或加湿的功能,实施气管插管等机械通气还会损伤声带,引发气压伤等问题,与其他通气方法相比,该通气方式,不但可保证患儿自由呼吸,同时在通气过程中无创伤,简单易操作[11]。

本组研究为证实NCPAP 对重症新生儿肺炎的治疗效能,在治疗前后筛查了两组患儿的RR、MAP 和HR 等身体基础功能指标,其中RR 属于呼吸频率,正常情况下小儿呼吸频率可达20~30 次/min,超过这个范围则属于呼吸过速,多见于发热、疼痛等异常状态下,通常体温每升高1℃,呼吸大约增加4 次/分。HR 属于心率,<3 岁小儿常保持在>100次/min,>150次/min被称作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发热、休克等病中。MAP属于平均动脉压,正常值70~105 mmHg,常被用于监测各脏器的血流灌注压,是反映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血流动力学参数。而SPO2、PaO2/FiO2和pH 值则均属于监测身体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一旦呼吸功能异常,上述指标也会发生下降或升高,而上述指标在通气治疗后均明显好转,逐渐回归正常范畴,可见NCPAP 在重症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确实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呼吸功能和脏器功能的异常负荷,促进病情快速康复。同时本组研究中,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该通气治疗方式可快速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恢复肺部通换气作用,稳定患儿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心率与呼吸水平,降低PaCO2,提升PaO2,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程度。

综上所述,在重症新生儿肺炎的治疗过程中,采取NCPAP,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心率呼吸和血气水平,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