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时间:2024-11-11

覃屹 谢榕 唐少波(通信作者)

530022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南宁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一种常见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1]。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脂肪肝,是除外酒精和其他特定损害肝脏因素所致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呈低龄化发展,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随着“肠-肝轴”的提出,有研究发现MAFLD 肠道菌群失调、菌群移位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导致MAFLD 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治疗方面为微生态制剂治疗MAFLD 奠定了理论基础[2-4]。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是由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经适当配合而成的活菌制剂,这些益生菌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减轻全身炎性反应。为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MAFLD 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本研究收集72例MAFL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集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治疗的72例MAFLD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15 例;年龄19~72 岁,平均(49.5±4.6)岁;病程1~8个月,平均(4.11±1.45)个月;体重指数(BMI)23.2~26.6 kg/m2,平均(24.88±0.63)kg/m2。对照组男20 例,女16 例;年龄18~71岁,平均(49.4±4.3)岁;病程1~7 个月,平均(4.09±1.43)个月;BMI 23.1~26.4 kg/m2,平均(24.66±0.62)kg/m2。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经经临床表现及彩色超声示脂肪肝并经肝功能生物化学检查确诊,均符合2010年修订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②无饮酒史或男性摄入酒精<140 g/周,女性摄入酒精<70 g/周。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患者知情并签字认可。

排除标准:①酒精性肝炎者。②合并精神障碍者。③合并肿瘤或全身感染性疾病。④近1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益生菌等影响结果的药物。⑤对药物过敏者。

方法:两组患者均能生活自理,均进行MAFLD健康教育,低糖低脂饮食,有氧运动快走每周>4次,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0.6~(220-年龄)×0.7,累计每周运动时间≥150 min。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秋山片剂株式会社生产,批准文号:J20130077)治疗,2片/次,每片含甘草酸苷25 mg、蛋氨酸25 mg、甘氨酸25 mg,饭后口服,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S19993065),420 mg/次,3 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 d,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禁止食用酸奶,不使用降血脂、降血糖及其他保肝药物,禁止使用其他抗生素、微生态制剂。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3 500 r/min(r=10 cm) 离心5 min分离血清,采用罗氏COBAS 80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AST。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排便后4 h 内的粪便置于密闭避光的粪便储存器内作为粪便标本待检测,随机迅速将装有粪便标本的粪便储存器置于-80℃的低温冰箱内保存后送广州金域公司检测,从粪便样本中提取细菌总DNA,然后进行16 S 靶向扩增、高通量测序、物种注释及丰度分析。

观察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指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学分析系统展开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比较(16S rDNA高通量测序):治疗前梭菌属、拟杆菌属、长双歧杆菌、粪球菌属、嗜酸乳杆菌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梭菌属明显下降,拟杆菌属、长双歧杆菌、粪球菌属、嗜酸乳杆菌属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比较(±s,×10-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比较(±s,×10-1)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拟杆菌属(×10-1) 嗜酸乳杆菌属(×10-2) 粪球菌属(×10-1) 梭菌属(×10-1) 长双歧杆菌(×10-1)观察组 治疗前 36 3.151±0.322 0.191±0.035 0.388±0.045 8.084±1.018 0.036±0.012治疗后 36 5.445±1.124# 1.089±0.231# 1.086±0.573# 4.989±0.914# 1.489±0.411#t 2.113 9.118 9.462 3.278 6.53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对照组 治疗前 36 3.511±0.331 0.192±0.041 0.378±0.064 8.075±1.091 0.038±0.012治疗后 36 4.045±1.002 0.654±0.124 0.867±01.515 7.243±1.028 0.562±0.121 t 1.022 3.445 3.012 1.023 9.234 P 0.011 0.000 0.000 0.010 0.00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 各指标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s,U/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s,U/L)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ALT AST观察组 治疗前 36 119.88±21.22 89.69±21.28治疗后 36 36.59±9.22* 34.21±11.12*t 34.334 43.449 P 0.000 0.000对照组 治疗前 36 118.23±22.24 89.21±20.19治疗后 36 56.35±18.96 51.23±10.89 t 45.632 30.223 P 0.000 0.000

两组患者经30 d治疗后肝功能复常率比较:观察组肝功能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经30 d治疗后肝功能复常率比较[n(%)]

讨 论

MAFLD 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肝内脂质沉积、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各种原因所致的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使肝细胞发生非特异性炎性损伤,引起MAFLD,肝细胞反复出现炎症坏死及再生,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肝癌[5]。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MAFLD 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6]。肠道菌群数量庞大,根据肠道菌群对人体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各菌群间按一定比例组合,形成生态平衡,构成了肠黏膜的重要生物屏障及免疫屏障,保持肠黏膜的完整性,防止肠腔内的毒性物质入侵机体[7]。对于MAFLD患者,当肠道内有害菌异常增加、肠道菌群紊乱时,内毒素产生增多,微生物屏障受到损伤,大量肠腔内毒素移位进入门脉系统,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内生性乙醇增加,导致肝细胞损害,更重要的是激活库普弗细胞释放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血栓素等炎性介质,扩大炎性反应,引起肝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本组资料MAFLD 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较少,与杨林辉等[8]报告的结果基本一致,提示MAFLD 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参与了MAFLD 的发生发展,因此,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是治疗MAFLD的重要手段。本组资料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进行治疗,患者的菌群发生了很多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梭菌属明显下降,拟杆菌属、长双歧杆菌、粪球菌属、嗜酸乳杆菌属明显升高,肝功能ALT、AST 指标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能够调节MAFLD 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状况,改善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