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西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

时间:2024-11-11

张夫勇

272300山东省鱼台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鱼台

带状疱疹俗称“蛇串疮”,《万病》记载:“悔以疮,绕腰。”《外科大成》云:“腰火丹,火疮,俗称蛇弦疮。”西医认为带状疱疹是一种影响神经和皮肤的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因皮疹呈带状分布,故称带状疱疹[1]。本病具有传染性。带状疱疹通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特征为未穿过身体中线的路径周围出现疼痛的、聚集的神经水疱,常发生于头部、面部、颈部、胸部、腹部和四肢。

临床表现

春秋多发,它在老年人、免疫抑制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更常见。前驱症状包括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受累皮肤自觉灼烧或神经痛,触觉疼痛明显,但也无前驱症状即为皮疹。好发部位主要为第5对颅神经、颈、肋间、腰骶部神经分布区。

皮损表现为受病部位先出现潮气性红斑,不久便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但未融合,随后迅速变成水疱,水疱壁紧亮,水疱液澄清,周围有红色晕。病变沿周围神经区呈带状分布,通常在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中线。病程为2~4 周。并发症包括高热、肺炎、脑炎、脑栓塞等。带状疱疹患者从出皮疹到结痂都是具有传染性的,易感人群可以被感染,感染后得水痘。

西医治疗方法

处置原则为抗病毒和止痛治疗。用药推荐: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最常见的是阿昔洛韦,它有效且经济成本较低,主要是外用,涂于水疱及溃破处。对于轻中度疼痛,考虑用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或曲马多[2-3]。而中重度疼痛多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或羟考酮)或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4-5]。神经营养药包括Vit B1、Vit B12。糖皮质激素药物包括泼尼松、甲强龙、地塞米松等。免疫调节剂包括干扰素、聚肌胞、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白介素-2等。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的病理因素为“湿热”“热”“火毒”,多发于湿热天气[6]。该病多因情志内伤、肝郁化火,以致肝胆火盛;或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或忧思伤脾,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以致湿热内蕴;兼外受毒邪,则湿热火毒熏蒸皮肤而发疹。

辨证主要辨肝胆火盛与湿盛,临床以肝胆火盛型多见。皮疹多数或全部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者,多属气滞血瘀;而老年患者疼痛日久亦有属气血虚者,应注意辨别。

治疗主要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宜,结合外治。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1)分型及用药

①肝经郁热型

主症: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泻肝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紫草10 g,板蓝根15 g,延胡索10 g。

组成:龙胆草6 g,栀子9 g,黄芩9 g,柴胡6 g,生地黄9 g,泽泻12 g,当归3 g,车前子9 g,木通9 g,甘草6 g。水煎服,1 剂/d。连服7 d 为1 疗程,一共7剂。

②脾虚湿蕴型

主症: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代表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组成:苍术15 g,厚朴9 g,陈皮9 g,猪苓9 g,泽泻15 g,赤茯苓9 g,白术9 g,滑石15 g,防风9 g,山栀子9 g,木通10 g,肉桂5 g,甘草5 g,灯芯2 g。水煎服,1剂/d。

③气滞血瘀型

主症: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暗,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10 g,延胡索19 g,莪术10 g,珍珠母20 g,生牡蛎20 g,磁石20 g。

组成:熟地黄15 g,当归12 g,芍药10 g,川芎8 g,桃仁6 g,红花4 g。水煎服,1剂/d。

(2)针灸疗法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可选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可选三阴交、太冲、血海。

阿是穴位置: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1寸处)。

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治法: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酌情加1~2个配穴。

阿是穴针法:以1.5~2 寸毫针,呈25°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 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

夹脊穴针法: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其他穴位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 min,5~10 min运针1次,1~2次/d。

(3)艾灸

暴露出疱疹的皮肤,常规消毒,点燃艾条,距离皮肤2~3 cm,进行回旋灸,到皮肤红晕,微微潮湿时停止,完毕后注意疱疹及周围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施灸的部位:疱疹聚集的部位和周围皮肤,进行广泛的回旋灸。虽然临床对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也有很多临床文献记载艾灸治疗带状疱疹是有效的。因为艾灸具有宣泄实热,清化湿热,引热外出,发散邪火的作用,通过艾灸的这种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艾灸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的同时还能提高带状疱疹患者的免疫力,破坏细菌和病毒所处的环境,抑制细菌、病毒活动。

(4)拔罐法

取穴:阿是穴。

治法:一般嘱患者卧位,充分暴露病灶区,将罐依次拔在疱疹密集簇拥之处。罐具大小依部位而定,必须拔紧。罐数按照病灶范围决定,以排满为度,留罐约15 min。

拔罐后有破溃者,外涂龙胆紫药水,局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霉素粉,1次/d,不计疗程,直至痊愈。

(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约50%的患者会出现后遗症,还是以疼痛为主要表现,持续时间≥1 个月的疼痛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以是以疼痛-缓解-疼痛这样的形式出现。后遗症的疼痛性质是多样化的,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痛;可以以一种疼痛为主,也可以多样疼痛并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时由于余毒未尽、经络气血受阻所致,正所谓“痛则不通、不荣则痛”。关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治法有中药口服和外用、针刺、火针、拔罐、灸法、穴位注射等。艾灸取其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之意。艾条灸,在疼痛部位进行广泛的回旋、雀啄、温和灸。距离皮肤2~3 cm,注意周围皮肤的清洁。中药热敷:鸡血藤30 g,路路通30 g,天麻15 g,川芎20 g,细辛15 g,大腹皮30 g,桑白皮30 g,乳香20 g,没药20 g。以上药物加入2 000 mL 水中浸泡1 h,大火煮沸后继续小火煎煮20 min,取汁1 000 mL,再次加水2 000 mL,煎煮取汁1 000 mL,将两次煎煮汁液混合,保温待用。选择3个疼痛或皮损(色素沉着)部位(疼痛较严重部位即可)。使用毛巾两次对折后蘸取中药液热敷疼痛部位5 min,1 次/d,热敷2 周。注意事项:热敷温度应掌握在70~80℃为宜,以免烫伤;如疱疹后皮损尚未痊愈,应避开破溃皮肤。

讨 论

中医治疗通常是内服药配合外用药,有的还配合针灸、电针、梅花针等手段。内服药多根据症状分型论治,常见证型有肝胆火盛型、脾胃湿热型、气滞血瘀型,采用清泻肝火法、清脾除湿法、活血理气法,分别以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临床收效显著。杨磊等[7]人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治愈率均在86.7%~100%,且可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神经痛。除了龙胆泻肝汤外,在清肝泻火的治法指导下,现代医家用其他古方加减和自拟方药治疗带状疱疹同样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李启文[8]用自拟胆草解毒汤治疗38 例带状疱疹,与36例西药抗病毒治疗对照,治疗组有效率为97.31%,对照组有效率为80%,从两组症状消退时间,止疱、止痛、结痂、皮损恢复所需天数比较,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临床中治疗本病方法颇多,但仍然没有规范统一的治疗手法。西医的各种治疗方法,价格相对昂贵,而且糖皮质激素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一些合并有其他病症的特殊患者(如合并糖尿病)不宜使用,且西医对后遗顽固性神经疼痛没有较好的办法。而中医在本病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均有很好的疗效,总有效率均>80%,尤其在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治疗,且经济、无不良反应,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