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穴位贴敷联合腕踝针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疼痛疗效分析

时间:2024-11-11

刘文利 韩萍(通信作者)

410000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南长沙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群体中较常见骨伤科疾病,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较广泛[1]。股骨颈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多有疼痛症状。如何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对患者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药物镇痛目前无法达到预期疗效[2]。腕踝针是中医学治疗中的特色疗法,对患者术后疼痛症状缓解中的作用显著,其作用机理是通过皮下浅刺调节身体神经内分泌,以此发挥镇痛作用[3-4]。对此,本文选取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108例,进行穴位贴敷、腕踝针联合治疗后患者疼痛缓解效果及不良反应率的影响的观察。现将研究内容作出如下整理。

资料与方法

选取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108 例,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 例,男28 例,女26 例;年龄45~78 岁,平均(58.49±10.36)岁;病程3 h~9 d,平均(1.69±0.38)d;致伤原因:挤压伤9 例,交通意外伤21 例,高处坠落伤24 例。试验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龄45~77岁,平均(58.45±10.34)岁;病程2 h~8 d,平均(1.65±0.34)d;致伤原因:挤压伤11 例,交通意外伤20 例,高处坠落伤23 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确诊为股骨颈骨折。②年龄45~78 岁。③具备相关手术适应证。④自愿签署本试验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接受术前止痛或镇痛药物治疗者。②存在药物禁忌或过敏史者。③有凝血功能异常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方法:(1)对照组实施常规疼痛干预。①疼痛知识宣教。一般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及手术前后进行疼痛及镇痛药物知识、疼痛评估方法、镇痛药物选择等相关内容的宣教,帮助患者缓解对疼痛的恐惧情绪,在镇痛治疗中积极配合。②转移注意力。予以患者播放舒缓的音乐或通过看电视节目的方法转移患者注意力。③体位干预:适当抬高患者床头,帮助其轻柔翻身。尽可能避免因体位改变引发的疼痛。④采取物理疗法(热敷、冷敷)法减轻患者疼痛。(2)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联合腕踝针治疗。穴位贴敷所用止痛中草药:桃红8 g,延胡索15 g,川芎、党参、黄芪、冰片等药物各10 g。将上述药物研粉,以白醋进行调和,在患者阿是穴周围进行外敷,阿是穴多以切口下方10 cm 处5 cm×5 cm 范围内较常见,1 贴/d,6 h/贴,1 贴/次。腕踝针操作方法如下:取患者术侧下1、4、5区,先行皮肤消毒,后用无菌针灸针与皮肤呈30°由远向近心端刺入皮肤,紧贴皮肤推进皮下1.5 寸,以患者无胀痛感为最佳。采用胶布固定8 h,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以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发生情况。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后6、12、24、48、72 h 和7、14 d 静息状态下VAS 疼痛评分进行评价。该评分以0~10 分为分值范围,评估值越低,提示疼痛程度越轻。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学分析系统展开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情况比较: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 疼痛评分所测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情况比较(±s,分)

组别 n 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 术后48 h 术后72 h 术后7 d 术后14 d对照组 54 1.45±0.25 3.57±0.76 5.79±1.09 4.29±0.85 3.92±0.71 2.96±0.54 1.95±0.66试验组 54 0.31±0.04 1.62±0.31 3.35±0.64 2.47±0.68 1.88±0.27 1.25±0.18 0.82±0.16 t 17.987 17.458 14.185 12.286 19.735 22.076 12.22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试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讨 论

近年来,公众活动渐趋多元,导致意外坠伤、交通事故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下肢骨折发生率升高。对于临床收治的多数骨折患者,需运用手术的方案予以治疗,现阶段,外科技术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外科手术治愈率也显著提升。手术的实施,既利于关节面迅速恢复,又利于在术后早期恢复功能活动。然而,在骨折术后除患者切口自身可引发剧烈疼痛外,受炎症介质刺激、血管扩张、骨膜刺激、肌肉筋膜牵拉、组织肿胀等因素影响,还可诱导外周组织对相关化学物质生成及释放引发术后急性疼痛,进而使患者有较为强烈的不适感。对于疼痛来讲,其属身体一种较为常见的主观感受,是身体组织或潜在组织受到损伤,或可用组织损伤来对其进行描述的一种在情绪和感觉上的不愉快体验。下肢骨折术后出现的疼痛,多属较强的急性疼痛,使患者身心均背负着巨大压力,身体代谢易出现紊乱,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系统器官功能,引发生活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治疗满意度的提升。在术后加强镇痛管理,是为功能锻炼早期实施提供重要保障的关键,也可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减少血栓的发生,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医疗救治期间患者满意度、舒适度得以提升。就骨折术后疼痛而言,需依据疼痛的种类、程度,应用机制不同的止痛药物,常见的镇痛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物、阿片类药物等,为得到更为理想的镇痛效果,需不断改进疼痛管理模式。现阶段,超前镇痛、多模式镇痛、自控镇痛在临床均有较广泛的运用。但对于阿片类激动镇痛药来讲,有剂量依赖问题存在,可引发恶心、呕吐等不适,甚至有易成瘾、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而局部麻醉药物在浓度过高或过量时,也易有毒性反应产生。采用自控镇痛泵、多模式镇痛,虽可使各种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在降低费用、禁忌证、使用时间上仍对临床需要无法满足,故需探寻更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目前针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可将患者骨折部位进行良好复位,临床疗效显著。但股骨颈骨折术患者由于受到手术、体位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其出现术后疼痛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5]。因此疼痛治疗是术后康复治疗的关键[6]。现阶段针对此类患者通过多种途径或联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降低单药物用量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可取得显著镇痛效果。在传统镇痛干预的基础上结合腕踝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有效强化镇痛效果[7]。脚踝针是在患者腕和踝各定6 个针刺点,区与点均经统一数字进行编号。其作用机制是根据疾病区域对统一编号针刺点进行选择,皮下浅刺,针感以不引起酸麻胀痛为准,可取得显著疗效。近年来腕踝针被广泛用于股骨颈术后疼痛治疗。中医认为,股骨颈术后患者疼痛是由于机体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而腕踝针充分发挥针刺作用对相应的脏腑功能及经络进行合理调整,可促进气血通畅,可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中医认为,腕踝针分区比较接近于十二皮部。腕踝针的作用机制是刺激皮肤促使皮部经气振奋,有利于体内阴阳协调,进而有效治疗疾病。而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腕踝针镇痛是通过针刺信号使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被激活,导致神经内分泌发生改变,且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明显增多,如此达到镇痛效果。中医认为,穴位贴敷具有输注脏腑经络气血的治疗作用,同时对于体表与体内脏腑之间的联系具有维系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穴位贴敷治疗主要于特殊的穴位发挥作用,可在相应的组织器官上产生单/双向调节作用。此外,穴位贴敷治疗因不经肠道给药,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8-9]。

腕踝针联合穴位贴敷联合镇痛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及安全性高等特点。本研究中,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 疼痛评分所测数值低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穴位贴敷联合腕踝针治疗,可促进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症状的有效缓解。此外,试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然更低。充分证明了穴位贴敷联合腕踝针联合治疗方案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积极预防意义。

综上所述,将腕踝针联合穴位贴敷方案用于股骨颈术后患者疼痛治疗的成效显著,可使患者痛苦显著缓解,促进其康复治疗,同时可降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预防和控制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