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1
刘光秀
276000 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北城院区,山东 临沂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如高血脂、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发病率较高,如果未能及时给予治疗和干预,可能导致疾病发展,威胁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相关研究显示,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存在临床指标的变化,其中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被降解后所取得的一种产物,测定该指标,可反映纤维蛋白的具体生产,进而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参照[1-4]。为探析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北城院区选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50 例及健康体检者50 例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北城院区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共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类型,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3组,主要有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急性脑梗死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 例为对照组。冠心病组50 例,男20 例,女30 例;年龄42~78 岁,平均(54.62±1.68)岁;病程2~10年,平均(6.2±1.2)年;合并糖尿病20 例。急性心肌梗死组50 例,男22 例,女28 例;年龄41~75 岁,平均(54.65±1.64)岁;病程1~9年,平均(5.5±1.16)年。急性脑梗死组50 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40~76岁,平均(65.69±1.67)岁;病程1~3年,平均(2.1±0.1)年。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 例;年龄41~78 岁,平均(54.68±1.69)岁;病程2~11年,平均(6.4±1.3)年;合并糖尿病13 例。四组受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纳入标准:受检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受检者资料均完整。
排除标准:排除患有恶性疾病的受检者;排除对检查依从性不高的受检者。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溶栓治疗,溶栓药物为尿激酶(生产厂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H32023290),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剂量为100 万U,于0.5 h 内滴完。200 例受检者均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验血浆D-二聚体,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所有患者的血液样本均在同一时间进行检测,且均使用同一检测机器和检测系统,在进行检验前设备已经校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了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检验流程及规范。
患者在空腹状态下取3 mL 静脉血,均使用肝素锂真空采血管保存血样,进行离心处理,转数为3 000 r/min,处理时间为15 min,离心完毕后分离血浆,使用日立生化分析仪7600-020 以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和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进行比较。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以及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比较: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以及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mg/L]
表1 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以及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mg/L]
组别 n 冠心病组 急性心肌梗死组 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 50 1.76±0.05 1.81±0.05 1.71±0.05治疗后 50 0.33±0.01 0.32±0.01 0.21±0.01 χ2 198.305 3 206.625 8 208.012 5 P 0.000 0 0.000 0 0.000 0
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以及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以及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治疗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mg/L]
表2 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以及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治疗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mg/L]
注:t1、P1为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t2、P2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t3、P3为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 n 指标冠心病组 50 0.33±0.01急性心肌梗死组 50 0.32±0.01急性脑梗死组 50 0.21±0.01对照组 50 0.12±0.01 t1 60.000 0 P1 0.000 0 t2 55.000 0 P2 0.000 0 t3 45.000 0 P3 0.000 0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指发生在大脑或心脏的疾病,该病种类繁杂,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不但对患者的脑功能和心功能会造成影响,而且会导致其余脏器或系统疾病,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5-6]。迄今为止,临床没有较佳的治疗手段,主要以控制病情为主。因此,掌握病情的变化,对防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较大,能够反映病情的变化,可以辅助临床诊断心脑血管疾病。
D-二聚体本质是交联纤维蛋白经降解反应后,出现的具备特异性特征活性物质,健康人体血液中,D-二聚体的指标值不高,当血管中出现血栓或血液内纤维溶解物质含量增高时,D-二聚体血液含量亦逐步增多,这是由于当血液黏稠度上升而出现凝血时,纤维蛋白原胶原会作用于凝血酶,进而使机体内纤溶系统被激活,使得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的物质滞留在血液当中[7-9]。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碎片又通过γ 链共价链相互交连,最终形成与γ链相连接的成对的D 片断[10-11]。若机体内血液出现病理性的损伤时,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关系则会被破坏[12-13],机体凝血机制会异常亢奋,这就使得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持续上升,D-二聚体的浓度与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呈正相关的关系,当血浆中含有大量D-二聚体时会激活纤溶系统以及凝血系统,进而使纤溶系统出现异常亢奋的情况,同时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所以,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行血浆D-二聚体检查时,获取的数据均比标准值偏高[14-15]。
血浆D-二聚体除了可用于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还可以将此项指标作为临床诊断心脑血管病变时的重要依据[16],常规测定方式有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乳凝集法等,这些操作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比较便利,不足之处在于敏感度较低,故而多使用免疫比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判定。免疫比浊法是常见的动态测定方式,主要通过D-二聚体单体克隆抗体包裹乳胶颗粒,以便与血浆中D-二聚体结合,进而凝聚,增大反应环境浑浊度。在抗体浓度比较固定的情况下,经仪器对反应液浊度变化实行测定,和标准浊度变化曲线进行比对,计算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此检验方式的优点在于检测时间较短,而且相对来讲检测成本更低,具备明显临床使用价值[17]。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冠心病组、急性脑梗死及心肌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此三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临床上通过使用溶栓类药物治疗虽然可以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但是由于受到血液环境因素的影响,区域性以及小范围的纤溶系统仍会滞留于血液中[18],因此即便是经过对症干预,此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仍会比健康人群的含量高[19]。由此看出,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综上所述,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中,使用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可对疾病状况及治疗效果进行有效测评,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