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探讨

时间:2024-11-11

林清萍

273400 费县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诱发的传染病,<5 岁的儿童是该病的易感染人群,占90%[1-2]。如若患儿不能及时接受针对性治疗,容易诱发肺水肿、脑膜炎和心肌炎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安全。儿童感染手足口病毒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局部的小疱疹等。大多数儿童在1周左右自愈,但仍有少数儿童因该病引起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威胁着儿童的生命。目前,临床治疗手足口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接触感染。因此,加强监测手足口病及其病原的传播,积极开展宣教工作,对控制小儿手足口病发生率具有关键作用[3-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治疗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18年12月-2020年11月费县人民医院接收的手足口病患儿8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1~8岁,平均(3.64±1.02)岁;病程1~5 d,平均(3.00±0.35)d;发热患儿35 例,皮疹患儿42例。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7岁,平均(4.03±1.20)岁;病程1~6 d,平均(3.52±0.22)d;发热患儿38例,皮疹患儿42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手足口腔溃疡、厌食和低热等典型手足口病症状;②经基础检查无严重并发症的患儿;③精神状态较好;④患儿家属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儿家属拒绝参与本研究;②患有遗传性心脏病或者其他疾病患儿;③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患儿;④癫痫、艾滋病和乙肝患儿。

方法:①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干预,给予健康宣教,并告知患儿及家长饭前便后洗手的重要性,叮嘱家长监督患儿,对于患儿使用的物品、玩具等应定期消毒、更换,远离人群密集的场所,避免感染加重。若患儿有高热,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给予病房环境护理、皮肤护理等基础护理。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包括给予维生素C、清热解毒药物、抗生素、银柴冲剂以及阿昔洛韦片等。治疗周期为10 d。②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医护人员需要加强患儿并发症的监测;加强患儿体温的监测,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关心患儿身体是否感到不适,发热症状是否得到缓解等;如果患儿体温>38℃,医护人员可予以物理降温,如适当减少患儿身上的衣物,采用经温水浸润的毛巾敷贴于患儿额头处,同时控制室内温度在22℃;如果患儿存在寒战症状,医护人员可为患儿增加衣物,嘱咐患儿家属为患儿提供适度温水饮用;如果患儿手足区域出现红疹症状,可采用炉甘石均匀涂抹于红疹处,同时做好臀部护理,保证臀部区域干净;医护人员还需要加强对患儿及其家属关于手足口病的宣教工作,为其讲解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措施。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①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a.显效:患儿经过治疗后,水疱、腹痛、全身乏力、咳嗽、吞咽困难及低热等手足口病症状彻底消退;b.有效:与治疗前相比,患儿的水疱、腹痛、全身乏力、咳嗽、吞咽困难及低热等手足口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控制效果较好;c.无效:患儿接受治疗后,其水疱、腹痛、全身乏力、咳嗽、吞咽困难及低热等症状尚无明显改善或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退热时间。③手足口病患儿及其家属治疗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④生活质量评分:使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进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躯体疼痛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该量表分数最高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和退热时间对比(±s,d)

表2 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和退热时间对比(±s,d)

组别 n 住院时间 退热时间观察组 42 3.83±0.38 2.36±0.73对照组 42 7.25±1.57 6.84±1.84 t 13.721 0 14.667 0 P 0.000 0 0.000 0

两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比较[n(%)]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儿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

讨 论

手足口病患儿是主要传播源,分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对于处在感染期的患儿和隐性感染者的流动,容易造成手足口病的蔓延和扩大。手足口病多见于<5 岁儿童,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能致死[5]。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在2~10 d,病情发展较快,患者往往伴有厌食、低热和溃疡等症状,经过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在1周内可以得到缓解[6-7]。及时发现手足口病并予以针对性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发展,还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器官和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加上心理承受力普遍较差,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用药依从性较低[8-9]。因此,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时,除了对症治疗外,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心理状况,适时予以心理宽慰。对于年龄较低以及无语言表达能力的患儿,医护人员应予以家属心理疏导,鼓励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需要多与患儿家属交流,为患儿家属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和常用的临床治疗措施,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治疗配合度[10]。此外,医护人员需要嘱咐患儿及其家属,患儿痊愈后尽量少去人口比较密集的场合,培养饭前饭后多洗手的卫生习惯,定期打扫,保证家庭环境清洁,若发现儿童出现手足口病的疑似症状,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加强患儿和患儿家属的宣教、全面做好护理工作等均有助于改善治疗有效率和满意率,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和退热时间,降低小儿手足口病发生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