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应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

时间:2024-11-11

朱健奎 田涛 陈凌云

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江苏 扬州

桡骨远端骨折(DRF)的主要病因为摔倒时以手撑地。而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U-DRF)是指由于完全丧失完整桡骨关节面,导致患者骨质存在明显缺损等情况引起的一类疾病,是目前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快,此类骨折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当前临床对于这类骨折疾病,主要以固定术进行治疗,其中闭合复位外固定术(CR-EF)是临床常用手术,主要利用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外固定支架固定,虽有创伤且能达到一定复位效果,但较易导致患者骨折部位愈合畸形或压迫神经等,该疾病在患者进行手术后会伴随多种并发症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2]。临床上使用的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OR-LPIF)治疗方法是一种开创手术,该方法是将患者骨折部位软组织采用物理方式切开,使其骨折端充分暴露在外面,然后对患者骨折端进行复位并固定。此疗法作为开放手术,虽有一定手术风险,但其手术疗效显著,可促使骨结构快速解剖复位,保证患者骨愈合效果。基于此,为进一步证实OR-LPIF 对U-DRF 患者的手术疗效,本文就此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2 例U-DRF 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所选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6 例,男20 例,女16 例;年龄40~80 岁,平均(61.32±12.01)岁;左侧受伤16 例,右侧受伤20 例;患者 的AO 分型:11 例A3 型,12 例B3 型,13 例C型。试验组36 例,男19 例,女17 例;年龄40~80岁,平均(62.08±11.54)岁;左侧受伤17例,右侧受伤19 例;患者的AO 分型:A3 型患者12 例,B3 型患者11 例,C 型患者13 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本人以及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经CT 及X 线扫描明确诊断为UDRF;②首次确诊;③无桡骨手术史;④单侧桡骨骨折。

排除标准:①合并同侧严重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的患者[3];②存在血液系统障碍、患有恶性肿瘤疾病;③沟通障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方法:对照组给予CR-EF 治疗,引导患者完成术前检查后,行臂丛麻醉,待麻醉效果满意后取外固定针在第二掌骨近端和桡骨中远1/3 处,分别置入2枚骨圆针;安装外固定架,在C臂机辅助下对骨折部位进行牵引闭合复位,直至取得满意复位效果后锁定外固定支架。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术前准备基础上对患者实施OR-LPIF,即取气囊止血带在上臂中1/3 处进行固定,并于掌侧桡骨近端做6~8 cm 切口,钝性分离桡动脉、桡侧腕屈肌腱,外拉桡动脉,切开部分旋前方肌后充分暴露骨折断端,直视下通过牵引撬拨等复位骨折端后,临时使用2.0 克氏针固定,并在C 臂机下对复位和固定效果进行评估,保证复位后关节面平整且掌倾角、尺偏角、下尺桡关节间隙、桡骨高度均无明显异常;使用合适的锁定加压钢板并予螺钉固定,并在C臂机下再次进行复位和固定效果确认,后进行逐层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及优质临床护理,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时给予早期康复锻炼指导。

观察指标: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Lidstrom 评级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评估分级具体情况如下。①显效:经治疗,随访患者1年无功能受损,经影像学检查无愈合畸形及疼痛症状;②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随访患者1年无功能受损,经影像学检查无愈合畸形,存在轻微反复疼痛;③无效:患者以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患者人数×100.00%。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展开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对比[n(%)]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试验组术后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n 术后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距离(cm)对照组 36 8.03°±2.14° 15.45°±4.75° 0.85±0.33试验组 36 10.64°±4.36° 19.64°±4.89° 1.06±0.25 t 3.224 3.688 3.043 P 0.002 0.000 0.003

讨 论

DRF 多发于中老年人,此年龄段老人的身体功能下降,骨钙质流失严重,较易产生骨质疏松,在摔倒或外力冲击时,由于骨密度较低,因此较易引起骨折。其中U-DRF 是老人摔倒时的常见骨折类型,其治疗原则按照目前快速康复理念应以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恢复患者骨折部位解剖结构,并以可靠的固定效果,缩短患者骨愈合周期,促使患者尽早开展早期锻炼,进而促进患者关节功能快速恢复等为目标[4]。

当前临床对U-DRF 的手术方案主要分为ORLPIF 及CR-EF。其中,CR-EF 是利用韧带牵拉的作用对骨折结构进行复位,使用该方法对患者的临床治理中虽有一定效果,但该方法使用的固定方式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对患者的骨折端的解剖结构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固定[5]。且CR-EF较易在患者骨折愈合期间形成骨愈合畸形,增加患者手术次数及影响腕关节功能,严重增加患者的身心负担及医疗负担等[6]。此外,CR-EF术式对患者自身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受身体功能退化影响,身体免疫力降低,且代谢较慢,导致患者骨愈合周期较长,增加了患者的家庭负担。

OR-LPIF 是利用钢板将骨折块连接,促使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块得到有效复位且避免丢失[7]。且固定钢板无须弯折,与桡骨端解剖结构符合度较高,将其用于固定骨折部位,可起到较佳的稳定性作用。再加上术中全程利用C 臂进行辅助透视,可最大程度降低骨膜剥离量,避免对骨折端邻近血管产生不必要的破坏,极大地降低了手术对骨折端软组织的损伤,对促进骨折愈合和稳定,均具有积极应用价值[8-9]。

本研究结果表明,以OR-LPIF 治疗的U-DRF 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距离等指标均显著优于CR-EF 治疗的患者,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R-EF 治疗的患者。这与王成伟[10]的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以ORLPIF治疗U-DRF患者可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

综上所述,OR-LPIF 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不稳定型DRF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