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1
李芸 熊德术(通信作者)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皮肤病防治院皮肤科住院部1,湖北 武汉
43000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全科2,湖北 武汉
银屑病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诱发的慢性鳞屑性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红斑并覆盖银白色鳞屑,该疾病的病程长并且复发率较高,发病后对患者的健康及精神状态产生极大影响。虽全身均可发病,以头皮和四肢最为常见,进入冬季病情进一步加重。银屑病是在遗传、感染、免疫异常、内分泌以及精神神经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诱发。该疾病对于患者的外形美观产生较大影响,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容易增加患者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并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康复[1],甚至产生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加重。为了改变该情况,在银屑病患者治疗期间还需做好科学的护理服务来帮助其调节负面心理状态,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综合护理干预近年来在临床疾病患者的护理中被广泛应用,旨在充分结合患者的患病情况和生理及心理状态,为其提供更加完善和科学的护理服务,从而提升护理质量。本研究分析对银屑病患者运用综合护理干预在改善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的应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5月收治的74 例银屑病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22~58岁,平均(39.3±1.5)岁;银屑病患病时间1 个月~12年,平均(5.3±0.3)年;体重指数(BMI)16.5~32.6 kg/m2,平均(22.8±1.5)kg/m2。对照组37 例,男19 例,女18 例;年龄21~59 岁,平均(39.4±1.4)岁;银屑病患病时间2个月~12年,平均(5.4±0.2)年;BMI 16.7~32.8 kg/m2,平均(22.9±1.3)kg/m2。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对于银屑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明确诊断,且皮损面积>20%,银屑病PSAI指数>10 分[2]。②患者对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首次接受住院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属于关节病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或脓疱性银屑病者;②合并心脑肾等器官功能异常者;③合并精神或语言功能障碍者;④临床资料不完善或中途自行退出者。
方法:对照组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运用常规护理干预,如进行常规的用药指导、口头健康知识宣教以及病情观察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如下:①护患沟通:首先与患者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尽快通过语言沟通建立良好和谐且稳定的护患关系,耐心地向患者讲解院内环境以及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帮助消除入院后的紧张感以及陌生感。②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清洁且温馨的病房疗养环境,并定期开窗通风,维持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状况。严格限制探视人员的数量,确保患者的休息和睡眠质量。可运用布帘等进行遮挡,为患者营造私密的休息环境,护理操作中注意遮挡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③饮食护理:对患者疾病治疗期间的日常饮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主要以优质高蛋白的食物为主,同时指导患者避免饮用浓茶以及食用牛羊肉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增加新鲜果蔬的摄入。结合患者的饮食喜好等对于日常饮食进行合理调整,从而增进患者的食欲帮助改善身体功能。④皮肤护理:指导患者加强日常个人卫生护理,通过进行护患沟通交流使患者和家属意识到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以及皮肤清洁状态对于缓解瘙痒症状、促进病情康复的重要性,进而使患者自觉进行个人卫生护理。嘱患者日常选择全棉且较为宽松的衣物穿着,防止衣物摩擦皮肤而加重病情。⑤心理护理:在护理中注重护患沟通的作用,充分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健康需求给予个体化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自我心理调适的途径与方法,如收听音乐、与病友交流沟通和培养兴趣爱好等,缓解患者的紧张、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⑥认知干预与社会支持:运用微信、健康宣教手册发放、组织开展病友交流会和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银屑病及治疗的相关科普知识,同时充分发挥病友和家属等的社会支持作用,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和护理3 个月后观察效果。运用汉密尔顿心理焦虑评估量表(HAMA)、汉密尔顿心理抑郁评估量表(HAMD)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②通过问卷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如住院环境、服务态度、健康知识宣教、护理操作技能等维度,满分为100 分,依次分为非常满意(90~100 分)、基本满意(70~89 分)、不满意(<70 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③对比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PASI 指数下降≥90%为痊愈;PASI 指数下降60%~89%为显效;PASI 指数下降20%~59%为有效;PASI 指数下降<20%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9.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展开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AMA、HAMD 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入组时的HAMA、HAMD评分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HAMA、HAMD 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HAMA、HAMD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HAMA、HAMD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HAMA HAMD入组时 护理后 入组时 护理后观察组 37 26.32±2.08 19.05±1.13 21.05±1.95 14.05±0.35对照组 37 26.30±2.11 23.53±1.95 21.06±1.97 19.79±1.13 t 0.041 12.091 0.022 29.515 P 0.967 0.000 0.983 0.000
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疾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痊愈3例,显效13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49%(32/37)。对照组痊愈1 例,显效9 例,有效13 例,无效14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2.16%(23/37)。观察组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银屑病患者的病程迁延且根治难度较大,是一种危害性较高的顽固性皮肤疾病,患者的精神紧张、吸烟、酗酒、过度劳累以及身体肥胖等均容易诱发或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银屑病也被认为是身心疾病[3]。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病程时间长且复发率高,使得患者烦闷、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持续加重,与此同时影响病情恢复,同时患者的形象不同程度受损,非常容易出现自卑心理,这也对患者的社会交往活动产生严重影响。据报道,银屑病患者>70%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情绪[4]。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心理精神因素的影响更受关注。通过对银屑病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分别从心理支持、生活指导、饮食指导以及认知疗法等多个层面给予护理帮助,有助于调节其身心状态,并缓解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也可促进患者疾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和改善[5]。在银屑病患者的护理中还需注意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进而缓解其瘙痒等症状,例如向患者讲解日常生活中选择宽松、舒适、棉质的内衣,做到勤清洗与更换,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确保皮肤的清洁状态。对于瘙痒症状严重者可加强医护患沟通,遵医嘱为患者提供止痒药物治疗。加强患者的个人卫生护理,床单、被套等物品做到勤洗勤换,出现污染时需要及时更换。患者外用药物治疗时需要对皮肤表面鳞屑进行去除后再给予药物外涂,从而确保药物疗效。细致观察用药后患者局部皮肤的反应,如有异常需及时上报[6]。结合银屑病的疾病特点以及患者的病情状况,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在患者治疗期间做好护患间的密切沟通交流,通过给予患者关怀和支持构建和谐、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积极评估患者治疗期间的内在健康需求,多给予患者倾听、安慰和鼓励,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采取森田疗法理念帮助患者快速完成身份角色的转变,并尽早适应住院生活,避免患者的负性情绪加重。通过护患沟通,使患者意识到紧张、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容易造成病情的加重,对病情康复有害无益[7-8]。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护理后焦虑和抑郁量表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疾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这也进一步表明,对银屑病患者运用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护理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银屑病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并促进病情康复,且有助于改善护患间的关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