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1
刘海燕
102100 北京市延庆区延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北京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血糖控制效果较差[1]。特别是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患者会产生紧张情绪,导致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血糖控制,加重病情。尤其是老年患者,消息比较闭塞,更容易产生焦虑、消极等情绪。本研究通过对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更好地规范管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3月-2020年8月延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6例,按照体检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14 例;年龄65~80 岁,平均(66.4±9.8)岁;病程1~12年;文化程度:初中15 例,小学18 例。观察组男16 例,女17 例;年龄65~80 岁,平均(68.5±10.1)岁;病程1~10年;文化程度:初中11例,小学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2 型糖尿病诊治指南(WHO 1999)中的诊断标准;②单纯2 型糖尿病;③不合并其他疾病;④现居住于延庆区。
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糖尿病;②合并其他慢性疾病;③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患者。
方法:两组患者均应用心理筛查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评估,采用焦虑自测评量表(SAS)进行评分[2],量表共20 个项目,将20 个项目的各得分相加取得总粗分,最高80 分,总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标准分,当SAS 标准分>50 分,考虑存在抑郁或焦虑状态,分数越高表示抑郁或焦虑程度越重。通过测评发现两组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况,收集两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体重指数数据。对照组告知患者3个月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观察组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心理干预,分别为电话干预、家庭辅助进行心理测试,包括每周发送关于抗击疫情成功的正能量信息、缓解心理压力的小视频,为患者播放放优美音乐,每2周进行1次电话心理干预指导,给予患者温暖和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患者居家隔离时要积极进行文娱活动。请精神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与患者聊天,倾听患者的心声,发现在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利用家庭医生随访,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获得患者家属的支持,指导他们对老人关心、支持和帮助。干预3个月后再次进行心理问卷评估。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评分,对比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情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 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33 57.3±12.4 56.7±12.5观察组 33 56.8±12.3 45.1±13.0 t 0.429 9.654 P 0.667 0.001
两组患者干预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均处于不达标状态,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血糖控制明显优于干预前,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体重指数也下降,同时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情况比较(±s)
组别 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体重指数(kg/m2)空腹血糖(mmol/L) 餐后血糖(mmol/L)对照组 8.21±1.35 10.60±1.04 7.3±0.14 26.40±0.86观察组 7.03±0.78 8.78±0.52 6.8±0.03 24.60±0.54 t 3.385 3.348 3.008 3.002 P 0.000 0.000 0.007 0.000
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差,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本研究干预前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SAS 评分,结果显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在疫情发生期间,老年人由于信息闭塞,对疫情了解较少,自行居家隔离更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产生恐惧感。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疾病以及后期并发症均会使患者产生心理问题[3]。因此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积极干预,以预防严重的心身疾病。
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在疫情期间更需要心理干预,包括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心理干预是指从心理上对他人进行关心爱护,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4]。老年慢病患者,更需要医务人员的关爱,以减轻对疾病的恐惧感,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5]。给予规律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耐心聆听等干预方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积极治疗,以良好的心态去应付突发事件,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6]。
基层慢病规范化管理应该利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日渐增多,所以应该对老年人结合糖尿病慢病规范化管理,加入心理干预项目,每年最少应进行4次面对面的心理干预,增强与患者的沟通,使其更好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也可以较理想地控制血压、血脂和体重指数。规律的心理干预,还能够缓解焦虑情绪,从而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冲击。
患者心理干预项目对医生的要求也较高,目前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对慢性病规范化的管理已经形成体系,而规范化管理如果加入心理干预项目,则需要家庭医生学习相关心理知识、心理干预方法,掌握心理干预工具的使用,包括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等,需要专业的心理老师指导,然后对患者进行干预,或者邀请心理老师定期对家庭医生进行培训,也可做线上辅导。
对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区别在于心理干预主要是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不仅是输出,为患者提供正能量的指导,而且还有接收,倾听患者的讲述。一般患者愿意接受,多以鼓励为主,关系更像朋友,患者也能主动执行。健康教育主要是以讲课的方式,安排患者按照要求进行,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规律服药,患者被动接受。而心理干预是做好慢病规范化管理不可缺少的干预措施,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主动进行自我管理,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由于疫情期间居家防控,老年人运动减少,心理消极,饮食不当,导致多数患者存在脂肪肝,经过心理干预,同时采用健康宣教,使患者情绪稳定,能够更加合理地饮食,并指导患者居家运动,如进行保健操、八段锦、老年瑜伽等锻炼,结果发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有明显改善。说明经过心理干预,患者可合理饮食和运动,促进肝脏代谢,减少脂肪肝发生或使脂肪肝减轻。
综上所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7],所以关注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将是老年人慢病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部分,不仅可以使血糖控制达标,延缓并发症发生,还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管理效率,节约医疗支出,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