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4-11-11

邹胜男

410006长沙市第四医院,湖南长沙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疾病[1]。患者患病后常表现为突发的、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患者常有濒死感。若未及时发现进行控制治疗,患者有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室壁瘤等并发症风险,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2-4]。临床上治疗此疾病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时机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抢救效率的影响不同。基于此,本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长沙市第四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 例,以随机信封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24例;年龄31~79岁,平均(55.23±4.59)岁;体重47~77 kg,平均(62.05±1.37)kg;发病时间0.5~12 h,平均(6.24±0.16)h;受教育水平:小学水平14 例,初中水平16 例,高中水平11 例,本科及以上水平9 例。试验组男25 例,女25 例;年龄32~78 岁,平均(54.87±4.71)岁;体重48~76 kg,平均(61.99±1.39)kg;发病时间0.7~11.3 h,平均(6.26±0.15)h;受教育水平:小学水平13 例,初中水平15 例,高中水平12例、本科及以上水平10 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患者[5];出现持续30 min 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等表现的患者;经超声、CT 等检查确诊患者;自主意愿参加并填写同意书的患者;接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完整记录患者。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损伤患者;精神状态不佳患者;不能与之进行正常对话患者;对急救药物成分有过敏史患者;同时参加其他研究调查患者;研究依从性较差患者。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流程。包括连接心电监护设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路,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完成相关检查等。

试验组患者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1)组建急诊护理小组:由本科室管理人员和护士长选取护理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护理人员组成,均需要进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相关知识培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护理等,待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此外,组员均需要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对以往急诊护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推进护理质量提升。(2)优化急诊护理流程:①优化抢救前流程。急诊科接到急诊电话后,立即派遣组员随救护车进行出诊,出诊前需要尽快整理好急救药品和急救设施,以便抵达现场后快速进行抢救工作;当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第一时间判断患者情况,给予患者吸氧等处理,维持患者体内氧利用需求。判断患者病情后,将其平稳转移到救护车中,连接心电监护仪器,开放静脉通路,纠正体内代谢紊乱情况,注意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内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影响患者呼吸。此外,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利用互联网设备适时传递患者信息给急诊科人员,做好急诊准备工作。②优化急诊接诊流程。患者入院后,急诊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进行分诊工作,开放绿色通路,辅助患者完成心电图等相关检查,为下一急救流程做准备。同时,通知相关医师准备进行诊治工作,商讨救治方案。③优化急诊救治流程。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案,立即送往抢救室进行手术,做好药物敏感试验工作,安抚患者情绪,开放静脉通路,给予患者输液支持。同时,为医师提供无菌器械,辅助其完成手术操作,挽救患者生命。④优化信息传递流程。实现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各科室和急诊室的数据连接,实时更新患者情况、救治信息、药物使用情况,以便多方协同合作,加速救治效率,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进展。

观察指标:①救治相关时间:包括分诊评估时间、急诊等待时间、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②并发症情况:心绞痛、栓塞、心室壁瘤等,并发症发生率(%)=(心绞痛例数+栓塞例数+心室壁瘤例数)/总例数×100%。③救治成功率:救治成功例数/总例数×100%。④护理满意度:以本研究自拟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包括满意(90~100 分)、比较满意(70~89 分)、不满意(0~69 分),护理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将上述两组数据输入到SPSS22.0软件包内进行检测,计数资料(救治相关时间)符合正态分布,均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并发症发生率等)以(±s)表示,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救治相关时间: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救治相关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救治相关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救治相关时间对比(±s)

组别n分诊评估时间(min)急诊等待时间(min)救治时间(min)住院时间(d)试验组501.09±0.617.55±0.9440.24±4.4510.12±4.96对照组503.41±0.5812.23±1.0758.51±4.5813.01±5.03 t 19.489 623.235 020.230 42.892 8 P 0.000 00.000 00.000 00.004 7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情况: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情况对比[n(%)]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救治成功率:试验组患者护理后救治成功患者有50例,救治失败有0例,救治成功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护理后救治成功患者有44 例,救治失败有6 例,救治成功率为88.00%。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救治成功率进行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3 0,P=0.011 5)。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试验组患者护理后满意24 例,比较满意26 例和不满意1 例,护理满意度98.00%。对照组患者护理后满意18 例,比较满意24 例和不满意8 例,护理满意度84.00%。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2 9,P=0.014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一类疾病,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诱发因素包括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等。早期症状可有乏力、胸部不适、心悸、气促等,随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压迫感、沉重感,部分患者还可伴随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头晕等症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6-8]。临床上治疗此疾病以及时疏通阻塞冠状动脉、恢复缺血缺氧心肌功能、缓解不适症状、预防并发症为原则,方法有绝对卧床休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溶栓治疗等。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解除血管阻塞情况,恢复心脏血液流通,改善心脏功能。早发现、早治疗的预后效果较好。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患者的急救等待时间影响不同。常规护理流程虽有一定效果,但具有局限性,患者的救治效率不高[9-12]。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常规护理流程已经不足以满足需求,需要寻找新的护理方式,增强护理效果。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方式,通过组建急诊护理小组,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组员对以往急诊护理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改进措施。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预后效果较好。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患者的急救等待时间影响不同。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是一种优秀的护理方式,通过组建急诊护理小组,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组员对以往急诊护理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接诊后准备好急救用品立即出诊,抵达现场后立即评估意识状态,进行基础急救手段,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连接好信息传递设备,叮嘱急诊科急救人员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入院后立即评估病情并分诊,做好相关检查工作,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科学救治方案并展开急救,挽救患者生命。

本研究表明,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救治相关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应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能够缩短各项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效率,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少于对照组,说明应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保障救治工作安全性。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应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能够提高救治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应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能够提升抢救服务质量,且已经取得患者的普遍认可。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效果更佳,能够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安全性更高,护理服务质量更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