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1
黄建鑫 张华芬 李明
526020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肇庆
结肠息肉即黏膜表面突出至肠腔的息肉样病变,为消化道常见疾病,易进展为结肠癌,治疗及预后难度大[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改进型)为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高频电切除术,当前,内镜手术方案已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EMR、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即为常见的手术类型。其中,EMR 术具有创伤性小、设备简单、安全性高等特征[2]。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具有操作便捷的特征,可有效切除息肉组织,但难以有效把握切除的深度,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3]。近年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改进型)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均已在本院结肠息肉患者中得到应用,而为对比分析其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在本院接受诊疗的60 例结肠息肉患者为对象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60 例,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0例(51枚结肠息肉)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龄25~60 岁,平均(43.17±5.25)岁;病程2~18 个月,平均(11.42±2.11)个月;息肉类型:27 枚浅表隆起结肠息肉,24 枚亚蒂与有蒂隆起结肠息肉。对照组30 例(50 枚结肠息肉)中,男19例,女11 例;年龄26~59 岁,平均(43.22±5.17)岁;病程1~18 个月,平均(11.35±2.08)个月;息肉类型:27 枚浅表隆起结肠息肉,23 枚亚蒂与有蒂隆起结肠息肉。两组结肠息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电子结肠镜诊断后,确诊为结肠息肉;②满足内镜手术相关指征[4];③年龄>18 岁;④术前病例检查结果为良性;⑤病变直径0.5~3 cm;⑥术前7 d 未曾接受抗凝治疗;⑦病历资料完整;⑧知晓研究,并配合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性脏器功能障碍;②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③存在遗传性息肉病史;④合并炎症性肠疾病、肠梗阻、肠结核。
方法:入组后给予所有患者心功能、血常规、肾功能及肝功能等常规检查,术前严格禁饮禁食,并予以结肠镜检查,至盲部后退结肠镜,于镜头直视下判断患者息肉基底部的宽度、息肉体积、数量及形态等。于此基础,研究组予以EMR(改进型)治疗:定位病灶组织,于其边缘2 mm 黏膜组织下将浓度比为1∶10 000 的肾上腺素氯化钠液2~10 mL 注入其中,待病灶组织处于隆起状态后,分离肌层及息肉,以圈套器对病灶组织进行多次套取,分次予以切除,将凝固功率调整为30~60 W,采取单极脉冲电切模式进行,切除功率选择20~40 W,避免切除固有肌层。若病灶组织圈套难度大,以透明黏膜吸套进行辅助套取。于内镜直视下对病变组织的残留情况、出血点状况进行观察,若有病灶组织少许残留,予以局部灼烧;若存在出血情况,以钛夹对出血点进行夹闭处理,常规取出病变样本,送检。
对照组予以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定位病变组织,用圈套器将超出附近基底部位的黏膜组织套住0.2~0.5 cm,以高频电凝点切法将其切除,凝固功率为30~60 W,切除功率选择20~40 W。若有病变残留、出血的情况,处理方法参考EMR术。
观察指标:①临床效果:术后2 个月时复查,以《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中相关标准为依据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5]。a.治愈:经治疗,息肉组织充分消失,病灶部位被新生的黏膜上皮肉芽组织充分覆盖,未出现瘢痕;b.显效:经治疗,息肉组织充分消失,部分病灶被新生的黏膜上皮肉芽组织所覆盖,有少量瘢痕出现;c.有效:经治疗,息肉组织体积有所降低,且出现瘢痕;d.无效:经治疗,息肉组织仍然存在,未明显缩小,甚至体积扩大。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②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 个月时复查,统计两组中热灼伤、穿孔、迟发性出血、腹痛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③生活质量:术前日、术后2 个月时复查,分别以生存质量指数(GLQI)评定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分数越低表明其生活质量越差[6]。
统计学分析:此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 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效果:研究组浅表隆起结肠息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亚蒂与有蒂隆起结肠息肉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并发症:研究组患者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生活质量:两组术前GLQ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GLQ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组别 n 社会活动 躯体生理功能术前 术后复查 术前 术后复查研究组 30 8.38±1.69 13.27±2.22 12.05±3.44 16.95±3.68对照组 30 8.35±1.71 11.50±2.70 12.08±3.46 14.57±3.73 t 0.068 2.773 0.034 2.488 P 0.946 0.007 0.973 0.016组别 心理状态 主观症状 总分术前 术后复查 术前 术后复查 术前 术后复查研究组 8.65±1.81 14.40±2.58 50.52±6.19 62.11±4.07 79.60±13.13 106.73±12.55对照组 8.61±1.78 10.55±2.34 50.47±6.20 57.28±4.31 79.51±13.15 93.90±13.08 t 0.086 6.054 0.031 4.463 0.027 3.877 P 0.932 0.000 0.975 0.000 0.979 0.000
结肠息肉为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症,癌变率高,予以早期诊断是降低结肠息肉癌变风险的重要措施[7]。内镜下高频电切术为临床常见内镜切除技术,其在高温作用下对息肉组织进行切除,具有操作简单的特征,可在门诊展开。EMR 术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手术类型,在消化道早期肿瘤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有研究发现,EMR 术可对直径20 mm 及以上的息肉组织进行完整切除,且完全切除率超过90%。本次研究结果提示,EMR 术在浅表隆起结肠息肉切除中的效果显著,但其与内镜下调频电切术在亚蒂与有蒂隆起结肠息肉切除方面的效果相当[8]。原因可能是: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切除亚蒂与有蒂隆起结肠息肉时,不会产生过度切除问题,而在对浅表隆起结肠息肉进行切除时,部分病变组织的圈套缺乏充分性,易引起局部残留。与之相比,EMR 术(改进型)中,仅对病变组织局部黏膜层进行切除,可防止机体组织受损,而通过将氯化钠液注入至黏膜下,形成液体垫,使病变组织位置升高,为高频电切操作提供有利条件,有助于提升病变组织切除效果,提升疗效,而且液体垫成分添加了肾上腺素,对于手术能加强止血效果。
有研究表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在对直径较大(>20 mm)的息肉组织进行切除时,无法精准把握切除深度[9]。由于溃疡可能深入至肌层部位,甚至到达浆膜下层,如果切除深度过高,出血风险增加,易引起迟发性出血、腹痛及感染等并发症出现;若切除深度过低,则可能引起病灶残留,术后复发风险较高。本次研究发现,内镜下高频电切患者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比EMR(改进型)切除患者高,提示EMR 术在结肠息肉治疗中的安全性优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
综上所述,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方案相比,EMR 术(改进型)有助于提升浅表隆起结肠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结肠息肉患者手术安全性,并促进其生活质量提高。但此次研究仍有诸多不足,例如纳入研究的结肠息肉患者数较少,同时观察时间短,未对患者术后复发情况进行远期随访观察,且观察指标有限,均可能使研究结果的精准性受影响。对此,后期需展开进一步研究,从而明确更适合结肠息肉患者的手术方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