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1
黄晓罡 牛东升 闫香果 张克松 何军民 王晓军
100093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北京
国际糖尿病联盟2017年最新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20~79 岁的成年人中糖尿病患者约为4.15 亿,其中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1.14 亿[1]。糖尿病引起的动脉硬化是糖尿病最常见大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中下肢血管动脉硬化所导致的相关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 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早期的外周血管病变患病率则高达15.5%[2]。早期患者可无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血管闭塞、双下肢溃疡,最终需截肢治疗。有研究报告指出,85%的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可通过早期预防而避免,因此早期识别糖尿病患者血管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至关重要[3]。近几年,血管闭塞后再通修复重建逐渐在临床中应用,并展现出了比单独的药物治疗更为优异的治疗效果[4]。本文选取糖尿病导致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应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将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选取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2019年4月-2020年10月治疗的86例糖尿病导致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研究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48~82岁,平均(63.2±2.4)岁;合并高血压疾病患者17例,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10 例,合并高血脂患者15 例,合并糖尿病患者8 例。对照组43 例,男28 例,女15 例;年龄49~80岁,平均(64.5±2.1)岁;合并高血压疾病患者15 例,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12 例,合并高血脂患者1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6 例。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和合并症上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研究。
纳入标准:诊断为2 型糖尿病;无手足麻木、灼痛、视物不清、头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均符合下肢动脉硬化的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可见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粥样改变,有狭窄和堵塞影像;无精神疾病,可配合此次研究者;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 型糖尿病;存在感染性疾病;严重心脑血管及肝肾功能不全;近3 个月有手术史、外伤史者;有手术禁忌证患者;存在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
方法:两组患者均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和病情程度不同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限制活动、减少体重负荷、抬高患肢等护理和治疗)、内科治疗(控制高血糖、高血压、纠正低蛋白血症、应用动脉扩血管药物等)或抗感染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和抗霉菌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血管闭塞后再通修复重建即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术前48 h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氯吡格雷每天75 mg,阿司匹林每天100 mg。术中,经影像学引导系统进行治疗,指导患者行平卧位,对照铺垫消毒铺巾,给予利多卡因进行局麻操作,麻醉起效后,经患肢股动脉进行穿刺,置入导管鞘,经导管鞘插入导丝,而后沿导丝置入球囊导管,直至狭窄位置,经球囊导管置入扩张球囊,球囊型号依据狭窄情况决定,一般选择2~4 cm 直径或6~10 cm 直径。操作时,首先注入造影剂,而后扩张球囊,压力设置为5~6 个大气压,1~2 min/次,重复进行2~3 次。确定扩张后,退出球囊导管,监测压力差,以<1.33 kPa为手术成功标准。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次4 000 IU,2 次/d,口服氯吡格雷连续治疗6 个月,75 mg/d,终身服用阿司匹林治疗,100 mg/d。
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如下: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动脉搏动恢复正常,踝肱指数(ABI)在0.9 以上;②有效:临床症状改善,动脉波动加强,ABI 在0.1 以上;③无效:与上述描述不符合。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血流量(BF)。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BI。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V、TTP、MMT、BF 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组别 n BV(mL/100 g) TTP(s) MTT(s) BF(mL/100 g·min-1)研究组 43 2.67±0.48 15.14±1.24 2.16±0.32 34.56±6.35对照组 43 1.77±0.65 20.36±1.36 3.76±0.54 21.25±5.47 t 7.634 16.854 10.234 24.365 P<0.05 <0.05 <0.05 <0.05
两组患者的ABI 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前A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ABI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ABI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的ABI比较(±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3 0.59±0.34 0.84±0.42对照组 43 0.62±0.36 0.62±0.34 t 0.397 2.670 P 0.692 0.009
对于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血管闭塞后再通修复重建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血管旁路移植术、动脉血管切开取栓和大网膜移植等,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有创伤小、对全身影响小和患者易接受等优点,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5]。既往研究显示,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治疗过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临床的使用及推广中具有一定的价值[6]。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效果更为显著。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V、TTP、MMT、BF 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腔血管成形术后,患者下肢血流循环得以恢复,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得到了改善,加速了患者的患肢恢复过程,其效果优于单独用药。通过机械扩张血管腔,远比使用扩张血管类药物的效果更为直接,同时,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还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及粥样斑块的脱落排出,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预后恢复产生积极影响,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7]。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较小,此外术后的恢复速度是比较快的,对于动脉的阻塞和狭窄问题能进行直接快速的消除[8]。
ABI主要反映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具有诊断简便、无创等优点。ABI可判断下肢动脉疾病缺血的性质及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AB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机械疏通下肢动脉之后,下肢动脉血流循环恢复,并且扩张球囊可以长期留置在血管当中,持续扩张和支撑血管,减少再次狭窄的发生率[9]。
综上所述,相比其他的研究,本研究综合探讨了治疗的有效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ABI水平,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经皮腔血管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因此,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应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纠正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和堵塞症状,缓解其临床病症,促进下肢血流循环。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短等不足,进一步研究还需扩大样本量及长期随访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