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2
郭星宏 胡伯宁
264200威海市市级机关卫生所,山东威海
短暂性脑缺血是指脑血管疾病患者突然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语言障碍等,并且在1 d内可以完全恢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新的定义为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通常症状不会持续1 h以上。短暂性脑缺血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较为常见,主要症状表现为肢体一过性瘫痪、头晕、偏身感觉障碍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中风的高危预兆,一般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0 d内中风的概率会增加到13%,如果患者在2 d内经常发生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避免引发中风[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应该对症治疗,从干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开始,有助于改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本研究主要对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2020年1-12月收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8~73岁,平均(66.57±7.16)岁;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12例,单侧颈动脉斑块形成5例;伴有高血压4 例,糖尿病6 例,高血脂3 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 例;年龄59~75 岁,平均(66.34±7.35)岁;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10 例,单侧颈动脉斑块形成6例;伴有高血压5 例,糖尿病4 例,高血脂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标准[2];②通过血管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③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疾病;②恶性肿瘤;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④用药依从性差;⑤中途退出者。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口服阿司匹林、依达拉奉等药物。①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51407)治疗,10 mg/次,1 次/d。②研究组采用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J20170008]治疗,1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个月。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②不良反应:包括转氨酶增高、肌酸激酶增高、肌肉疼痛。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在治疗前和治疗5个月后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IMT,颈动脉内膜局部隆起增厚、IMT超过1.1 mm表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测量斑块数量和斑块横切面最大面积。④焦虑、抑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3],评分<50 分表示正常,>50 分表示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差。⑤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GQOL-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4],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健康状况4 项,共74 个条目,采用1~5 分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斑块完全消失,体征恢复正常;②有效:斑块减少,体征恢复正常;③无效:斑块未减少,体征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3.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和斑块面积比较:两组治疗前IMT和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MT 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和斑块面积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和斑块面积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IMT(mm) 斑块面积(mm2)治疗前 治疗5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5个月后对照组 30 1.73±0.45 1.58±0.41* 28.72±4.30 25.05±3.29*研究组 30 1.71±0.47 1.14±0.32* 28.69±4.79 18.20±3.59*t 0.168 4.634 0.026 7.705 P 0.867 0.000 0.980 0.000
两组患者SAS、SDS 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AS、SD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治疗前 治疗5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5个月后对照组 30 65.84±7.20 44.20±5.37* 66.38±7.18 43.67±5.57*研究组 30 65.38±7.16 31.29±4.15* 66.59±7.22 32.29±3.69*t 0.248 10.419 0.113 9.329 P 0.805 0.000 0.911 0.000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健康状况对照组 30 74.29±4.26 75.29±4.33 74.26±4.28 73.26±4.24研究组 30 78.64±4.62 78.59±4.50 79.52±4.85 77.51±4.51 t 3.791 2.894 4.454 3.761 P 0.000 0.005 0.000 0.0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可持续数分钟,一般在30 min内完全恢复。如果时间超过2 h,一般会遗留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者CT、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此疾病通常发病突然,大多于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转动时发病,发病前一般无任何征兆,可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并且还会诱发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有些患者担心诱发其他严重疾病,导致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所以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和诊断,以确定病因后及时采用合理方法进行治疗。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药物,均有较好效果。有研究显示,采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分别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可以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但瑞舒伐他汀在改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比阿托伐他汀效果更显著。阿托伐他汀是一种他汀类调脂药物,是竞争性、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适应证为高胆固醇血症和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通过调脂治疗降低血脂异常患者发生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及血管重建风险的作用,对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显著。但是如果长期使用容易出现肌酸激酶升高等不良反应。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的主要作用是转变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为甲戊酸盐。瑞舒伐他汀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肝,而胆固醇的合成也在肝脏,因此其降脂作用较强[5]。瑞舒伐他汀增加了肝低密度脂蛋白(LDL)细胞表面受体数目,促进LDL 的吸收和分解代谢,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肝合成,由此降低VLDL和LDL微粒的总数。在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和面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别采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IMT和斑块面积改善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效果更显著。
总之,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有效果,但瑞舒伐他汀的效果更显著,且瑞舒伐他汀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更低,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病情控制效果提升后患者的不良情绪也随之改善,值得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