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2
孙莹
101117北京朝阳医院,北京
原发性肝癌是肿瘤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该病发病机制暂不明确,相关文献显示,可能与肝硬化、黄曲霉素或病毒性肝炎等因素相关[1-2]。我国肝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0岁左右,且男性多于女性。原发性肝癌临床表现不明显,发病后进展迅速,生存期较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3],但该病常常出现肿瘤转移,导致手术治疗效果不显著。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是通过肝动脉将化疗药物置于肝肿瘤血管[4],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的优点,但术后会存在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因此,针对肝癌患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步骤。基于此,本研究对肝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患者采取激励式护理,并观察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9月-2020年8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肝癌患者88 例,按不同护理方法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20 例;年龄34~77 岁,平均(53.48±7.38)岁;体重指数(22.92~27.84)kg/m2,平均(25.35±1.73)kg/m2。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35~75岁,平均(52.94±7.94)岁;体重指数(23.06~28.18)kg/m2,平均(25.47±1.63)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纳入病例均符合赫尔辛基伦理宣言,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经CT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5];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并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心、肝、肾等脏器严重衰竭者;②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者;③严重精神疾病不配合者。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动脉介入栓塞和灌注化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术后用药指导,健康知识及疾病知识宣教,时刻监测患者病情状况,保证患者室内通风。观察组给予激励式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专职护士需时刻了解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发现患者出现不良情绪需及时进行疏导及排解,医护人员对患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可配合舒缓的音乐对其进行情绪安抚,同时也需照顾家属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②相关知识激励:专职护士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疾病知识宣教,同时征集曾患肺癌且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的志愿者,志愿者对患者进行沟通,分享抗病经历,分享疾病知识学习经验和用药经验,激励患者依从护理,鼓励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③榜样激励:组织同期入院的患者进行交流,互相分享抗病经验,促进患者间的气氛,以达到改善治疗效果的目的。④饮食激励:专职护士记录患者的饮食偏好,针对其基本情况搭配合理的饮食,并嘱咐患者表现良好者可摄取其喜欢的食物,激励其积极配合。⑤发热护理:患者使用栓塞剂和化疗药品,可导致机体吸收坏组织,引起体温升高,针对发热进行降温护理,1周后可恢复。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护理前、护理2 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6]对其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共4 个内容,包括躯体功能、心理机能、认知功能及社会职能。②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分值越大负性情绪程度越大[7]。③对比两组护理后的满意度,采用医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其进行护理满意程度评估,满分100 分,80 分及以上为满意,80 分以下为不满意。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值;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 个月后,两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n躯体功能心理机能认知功能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4443.11±5.4561.33±5.77*41.57±5.4562.07±5.95*45.37±5.9563.64±6.77*对照组4444.42±6.1251.62±6.38*41.34±5.6250.16±6.43*45.98±6.1751.64±5.54*t 1.067.490.199.020.479.10 P 0.290.000.850.000.640.00组别n社会职能生活质量总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4440.33±5.6359.25±5.77*60.96±5.5977.37±7.91*对照组4441.15±5.5150.34±6.22*61.23±7.4869.97±7.05*t 0.696.970.194.63 P 0.490.000.850.00
两组患者的SAS、SDS 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SAS、SD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nSASSDS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4464.25±3.6340.16±4.47*56.47±4.5240.36±4.27*对照组4464.53±3.6446.85±3.47*56.75±4.4647.54±5.57*t 0.367.840.296.78 P 0.720.000.770.00
两组护理后的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后满意度为97.73%(43/44),对照组满意度为79.55%(35/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23,P<0.05)。
原发性肝癌有较高的致死率,晚末期患者生存期仅1~4 个月,相关文献显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肿瘤切除,其5年内复发率高达70%[8-9]。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展,介入治疗已成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首选,介入治疗可提高肿瘤组织的药物浓度,降低其他部位的药物浓度,从而降低其不良反应。相关研究显示[10-11],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有效科学的术后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激励式护理是目前较为新型的护理理念[12],通过以患者为中心,采取同伴激励或语言激励,改变患者的行为,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加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差异不明显,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机能、认知功能及社会职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激励式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分析其原因为,激励式护理通过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安抚,加以相关知识的宣教激励,采取同伴交流和榜样激励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消极心理状态,激发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可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由此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激励式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原因可能为该模式通过心理激励,且配合家属的情绪照顾,使患者提高治疗信心,通过对患者进行榜样激励,营造积极的治疗氛围,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治疗自信,促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本文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激励式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其缘由为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多方位语言及行动激励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及时地消除了患者的消极情绪,安抚患者及其家属,因此患者及家属感受到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对肝癌患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给予激励式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