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预见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时间:2024-11-12

姚虹 徐秀晴 刘春丽 吴丰 张淑兰

442000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湖北十堰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危急重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并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机械压迫,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部分患者病情迅速,预后多变,具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1]。手术清除脑血肿是临床常用治疗方式,但患者围术期仍存在较高病变风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恢复速度慢,给临床护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预见性护理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模式,以高血压脑出血围术期存在的潜在风险事件为护理重点,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制定科学、正确的护理干预方法,能提前识别风险事件,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遏制病情恶化苗头,促进预后的改善,提高康复质量[3]。本研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患者48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观察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40~78岁,平均(62.4±10.5)岁。对照组男14 例,女10 例;年龄38~79岁,平均(62.8±10.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 或MRI 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均为首次发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现意识清晰,具备正常的理解及认知能力。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心肝肾疾病、精神或意识障碍等。

方法:⑴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用药、常规健康宣教、饮食护理等。⑵观察组应用预见性护理:①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由科室内护士长任组长,主管护师任副组长(1 名),责任护士任组员(5 名),共同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分层培训,明确护理职责,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脑出血相关知识以及护理操作要点、紧急情况处理等。小组成员与临床医生、营养师等共同制定患者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做好围术期的风险评估和针对性护理[4];②术前护理:术前全方位评估患者的意识、瞳孔、躯体功能,详细了解既往史,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动态监测血压波动,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对于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给予针对性处理[5];③术后护理:术后根据不同病情阶段进行护理。术后1~3 d 为再出血高危阶段,与手术止血不彻底、术后血压控制不良等有关,护理人员应重点监测血压,稳定血压并使其趋于正常值。重视高碳酸血症的预防,大量CO2在体内蓄积可引起颅脑血管扩张,增加脑出血概率。因此需密切监测血氧含量,可联合高压氧治疗,有助于降低再出血率[6]。术后4~7 d应密切关注有无伴发并发症,术后4~5 d复查MRI,观察继发脑水肿情况,评估病情,给予针对性处理。合并肺部感染者加强气道管理,评估气道功能,帮助患者排痰,做好口腔、鼻腔清洁,对于合并气道阻塞症状者需切开气管,给予针对性护理[7]。术后8 d 为脑出血手术后稳定期,此时应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意识形态,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观察指标:两组均护理14 d后评价疗效。①统计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出血、压疮、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②护理前后检测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③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5、10 d、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④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3.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水平比较:两组护理前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水平比较(±s,mmHg)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水平比较(±s,mmHg)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n收缩压舒张压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24154.27±7.62121.74±8.36*107.28±7.1385.41±6.94*对照组24154.69±7.83135.87±9.21*106.92±7.0594.96±7.38*t 0.3745.4260.4094.897 P>0.05<0.05>0.05<0.0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NIHSS 评分比较:两组术前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5、10 d、出院时的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NIH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n术前术后1 d术后5 d术后10 d出院时观察组2414.73±1.6413.02±1.5111.03±1.798.64±1.296.42±1.03对照组2414.79±1.7214.27±1.6813.15±1.8110.67±1.659.12±1.24 t 0.2093.0713.7843.9024.013 P>0.05<0.05<0.05<0.05<0.0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n(%)]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急性期病死率高达40%,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能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改善预后,是临床治疗的关键[8]。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高,整体疗效并不十分理想,需要在围术期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传统护理模式注重对已有症状的护理管理,对于潜在风险的警惕性及预见性较差,无法早期干预风险因素,导致病情有可能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影响预后。预见性护理将被动护理转为主动护理,在术前、术后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风险级别,给予科学、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满足患者的个体化诉求,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促进病情转归,降低并发症发生率[9]。同时,预见性护理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及责任感要求更高,要求护理人员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病情有无异常,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能提高对不良事件的控制效果[10]。

预见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围术期的应用效果良好,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合理评估风险级别,预防性控制风险因素,制定科学、系统的护理计划,并能调动护患双方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提高对患者病情的管理和控制效果。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明显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了对血压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提高了护理满意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