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2
孙力 赵建国 蔡兵
21402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由于腹部切口及局部渗血、渗液的存在,导致局部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引起肠道粘连出现梗阻[1]。在临床上,关于该病的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由于切口长度较大,导致患者术后切口出现强烈疼痛,使其不愿下床活动,延长肛门排气时间,导致发生再次粘连性肠梗阻的风险加大。另外,该术式导致患者局部皮肤美观欠佳[2]。随着近年来医疗设备的完善及医学技术的更新,腹腔镜技术逐渐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现总结7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粘连松解术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2016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粘连性肠梗阻患者75例,男42例,女33例,年龄24~56岁,平均(39.2±1.8)岁。所有患者均存在腹部手术史,其中2次手术史17例,3次手术史9例,≥4次手术史3例。患者入院当天经腹部X片及钡剂灌肠检查,再联合其临床症状、体征及既往手术史,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诊断符合第7版《外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不存在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不存在腹腔镜手术禁忌证者;对本次研究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应常规准备,麻醉方式均选择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处理。通过直视法在距原手术切口5 cm处置入套管针,作为视察孔。在患者脐部置一5 mm孔,充入CO2建立气腹,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Hg。操作孔及辅助孔位置的确定,主要参照腹部具体情况,明确病变部位实施戳孔操作,一般2~3个。若为束带粘连导致肠梗阻者,则需在镜下切除粘连束带,松解肠道。若为小肠与腹壁或者小肠、腹壁、大网膜粘连者,则利用电凝分离钳、肠钳进行缓慢分离。若为肠道与肠道发生粘连,则需应用分离钳与分离剪并用的方式进行分离。术毕,利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联合地塞米松10 mg进行腹腔反复冲洗,最终拔管关腹。
观察项目:记录本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
手术效果:本组患者均经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术中平均出血量(47.64±10.23)mL,平均手术时间(70.14±9.32)min,术后平均离床活动时间(9.23±1.87)h,平均住院时间(5.31±1.03)d,平均肛门排气时间(2.15±0.53)d,平均拔除导尿管时间(3.19±0.83)d。
所有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经随访6个月,73例患者未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症状,2例术后3个月左右因常有腹痛再次手术,再随访3个月无复发。
由于腹腔镜具有微创、预后良好及住院时间短的优势,近年备受临床医务人员的关注及青睐。该技术在临床的适应证包括[3]:①患者腹胀程度较轻,经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不存在结肠占位性病变,为单纯性肠梗阻者;②患者虽经多次保守治疗,但临床疗效不佳,存在反复发作者;③患者腹部伴有局限性包块,固定于某一固定体位者,存在腹胀症状。腹腔镜治疗禁忌证:患者存在严重腹胀,经X片检查发现肠道、腹壁与网膜存在弥漫性粘连,或者结肠存在占位性病变者。关于腹腔镜手术时机的选择,一般是距上次手术>1个月为宜。因为这个阶段,粘连程度较轻,肠梗阻症状较轻。
腹腔镜通过在原手术切口上5 cm处置入套管针,能够有效避免粘连高发区域,并可全面、系统地观察腹腔内部结构。操作孔及辅助孔主要是视粘连程度及范围进行戳孔,在肠松解术全程中,始终需要遵循宁伤腹壁,勿伤肠管的原则。对于存在片状或者致密性粘连,主刀医生可大胆进行分离;对于损伤肠道而言,医生可延长主操作孔,将损伤肠道提出,并进行吻合处理后,放回腹腔[4]。为了预防再次粘连发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5,6]:医生操作力度应轻柔,避免因暴力操作导致肠管损伤;术毕,应抽吸腹腔积血,彻底清洗腹腔,以清除残留在腹腔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及炎性因子;术后,可在切口创面处留置生物蛋白胶,可以有效封闭创面,促进腹膜修复,避免发生腹膜性粘连。
综上所述,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复发率低,临床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