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型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病变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4-11-12

王缨 瞿炯炯 施锡荣 张金荣

200080上海市杨浦区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1

200080上海市杨浦区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2

目前,临床对2型糖尿病的诊治虽获得较大进展,但在延长该疾病患者寿命的同时,却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慢性并发症,足溃疡变为其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易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下肢缺血性病变为诱发足溃疡的主要因素,且易影响溃疡愈合,而在病变早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预防或延缓足溃疡的发生、发展[1]。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下肢动脉血管B超评估2型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防治病变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0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下肢动脉血管B超检查结果,分为下肢缺血性病变组(40例)与非下肢缺血性病变组(67例)。

方法:记录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例数,采用电子血压测量仪测定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采用纤维蛋白原测定试剂盒与免疫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

统计学方法: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下肢缺血性病变临床特征:两组下肢缺血性病变临床特征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入选患者中,37.38%(40/107)的患者存在下肢缺血病变,且在以上患者中55.00%(22/40)无缺血性病变的临床特征,见表1。

单因素分析:两组性别、舒张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缺血性病变组年龄、病程、收缩压、高血压占比、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非下肢缺血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危险因素分析: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病程长、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为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性病变的危险因素,见表3。

讨 论

2型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多以远端血管病变为主,可累及微血管,且有部分患者将同时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等,将促使血管调节功能进一步减弱,进而加重其肢端缺血病变[2]。故分析引起下肢缺血性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减少预后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表2 单因素分析(±s)

表2 单因素分析(±s)

项目 非下肢缺血性病变组(n=67) 下肢缺血性病变组(n=40) χ2/t P性别(男/女,n) 29/38 17/23 0.006 0.937年龄(岁) 56.89±7.44 65.76±8.39 5.687 0.000病程(年) 5.82±2.27 9.95±3.57 7.320 0.000收缩压(mmHg) 130.36±18.97 148.34±20.00 4.648 0.000舒张压(mmHg) 78.32±5.24 79.43±6.97 0.935 0.352高血压史[n(%)]30(44.78) 28(70.00) 6.056 0.014纤维蛋白原(g/L) 3.12±0.11 3.96±1.07 6.390 0.000

表3 下肢缺血性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有研究表明,神经病变可促使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功能衰退,易加重肢体缺血状态,同时还可促使其下肢的浅感觉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致使严重下肢缺血病变患者未出现肢体缺血表现[3,4]。此外,无症状的下肢缺血病变患者同样存在足溃疡坏疽风险,故临床应加以重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入选患者中,37.38%的患者存在下肢缺血病变,且在以上患者中55.00%无缺血性病变的临床特征,提示2型糖尿病发生下肢缺血并病变的概率较高,应加以防范。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病程、纤维蛋白原水平为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高龄患者易因血管老化等因素,发生动脉硬化狭窄、血管内皮损伤等,同时与年龄密切相关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加之患者建立侧支循环的能力相对较差,故易严重影响其下肢血供。随着疾病病程的延长,无论是微血管病变还是大血管病变均将增多,尤其对于血糖控制效果较差的患者更为严重;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时,患者体内血液黏度将随之增加,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病灶内血栓形成等相关事件[5]。

综上所述,年龄越高、病程越长、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缺血性病变的概率越高。因此,应在疾病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改善预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