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2
白君 苏雅洁 吴文亚
101300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
乳腺叶状肿瘤(PT),也称为分叶状肿瘤,属于纤维上皮性肿瘤,主要由乳腺间质和上皮组织两种成分组成,目前临床中很少见,发生率是所有乳腺肿瘤的0.3%~0.8%[1]。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组织学特点,将PT分为良性、交界性与恶性病变[2]。由于PT的病情特殊,术前难以明确诊断,尤其是良性PT缺乏特异性表现,易与乳腺纤维腺瘤混淆,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且部分患者肿瘤切除后出现复发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3],本研究对乳腺叶状肿瘤患者7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期为临床医生对这类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借鉴与帮助,现报告如下。
2013年5月-2018年5月收治乳腺叶状肿瘤患者79例,均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确诊,年龄23~58岁,平均(40.51±3.24)岁;病程2~46个月,平均(24.12±3.78)个月;肿块直径3.2~14.6 cm,平均(8.9±2.4)cm;病变部位:左侧48例,右侧31例;良性叶状肿瘤60例(良性组),交界性叶状肿瘤12例(交界性组),恶性叶状肿瘤7例(恶性组)。所有患者病程中无肿瘤短期内迅速增大史,无腋下淋巴结肿大,体检无局部皮肤橘皮样变、乳头溢液及皮肤破溃。
方法:①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乳房X线检查,记录所有肿瘤的血流阻力指数。其中63例患者术前接受针刺活检,16例行乳腺钼靶检查。所有病理组织均采用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特征,包括肿瘤是否坏死、核异型性、间质是否过度生长、肿瘤生长方式等情况。②治疗方法:60例良性叶状肿瘤中,行单纯切除术治疗25例,行肿物扩大切除术治疗35例;恶性叶状肿瘤行全乳切除术7例;交界性叶状肿瘤行肿物扩大切除术治疗12例。79例患者均接受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组间对比以F值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类型PT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良性组病程长于交界性组与恶性组,发病年龄低于交界性组与恶性组,肿瘤最大直径与血流阻力指数均小于交界性组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同类型PT患者病理特征分析:3组肿瘤生长方式、核异型性、肿瘤是否坏死以及间质是否过度生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乳房叶状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大多数为40~50岁[4]。乳腺叶状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是潜在的恶性肿瘤。
表1 不同类型PT患者临床特征分析(±s)
表1 不同类型PT患者临床特征分析(±s)
注:与良性组比较,⋆P<0.05。
组别 病程(月) 发病年龄(岁) 肿瘤最大直径(mm) 血流阻力指数(RI)良性组(n=60) 12.45±1.16 31.32±1.74 27.35±1.98 0.46±0.03交界性组(n=12) 10.67±0.91⋆ 34.28±1.69⋆ 36.83±3.21⋆ 0.51±0.02⋆恶性组(n=7) 5.92±0.48⋆ 40.26±3.28⋆ 41.61±7.70⋆ 0.62±0.03⋆F 118.19 75.11 104.41 103.76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不同类型PT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n(%)]
本研究对79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其良恶性不同分为良性组、交界性组与恶性组,其临床特征结果显示:良性叶状肿瘤患者发病年龄小、病程长,但其肿瘤直径却明显小于交界和恶性肿瘤直径,表明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且恶性程度较低。分析原因可能与交界性和恶性肿瘤的血液供应更丰富、平均血流阻力指数较高有关[5];病理特征显示:大多数良性肿瘤生长方法主要为膨胀性(81.67%),核异型性为轻度83.33%,间质过度生长10%,出现肿瘤坏死13.33%,而交界性和恶性肿瘤多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坏死率高,异型明显,间质常生长过度。结果表明,一旦出现上述特征的乳腺肿瘤可被归类为交界/恶性叶状肿瘤。
根据以上特征,结合相应的病理类型制定PT患者主要治疗原则:对于恶性叶状肿瘤,以乳房切除术为首选;对于交界性叶状肿瘤,根据肿瘤生长情况合理选择乳房切除术或肿物扩大切除术;对于良性叶状肿瘤,可首选肿物扩大切除术治疗;有关PT的放化疗方法有待进一步分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