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2
金书慧
210001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院感科
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住院率及死亡率升高的因素。铁缺乏、血丢失、维生素B12和叶酸的缺乏、不充分的透析、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以及微炎症状态均是导致贫血及EPO抵抗的因素[1]。然而,慢性贫血出现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EPO的相对缺乏。所以,EPO的治疗便成为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的标准方法。尽管大部分患者对EPO的反应良好,但大约10%的患者对EPO的反应差,被称为EPO抵抗。EPO抵抗定义为尽管高于300 IU/kg每周的EPO剂量仍不能达到目标的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或持续需要高剂量的EPO才能维持目标值。EPO抵抗指数被发现与透析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明显相关[2]。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认为与炎症密切相关[3],甚至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炎症的关系更紧密。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EHRI与血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否密切相关。
2008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在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入选标准:规律透析并接受EPO治疗>3个月,情况稳定,红细胞压积达33%~36%。排除标准:最近3个月内输血,最近3个月内住院,存在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接受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病因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38例,糖尿病肾病5例,梗阻性肾病1例,高血压肾损害5例,其他1例。
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重、性别、EPO的平均每周使用剂量、血常规、血肌酐、白蛋白水平、血钙、血磷。EPO抵抗指数(EHRI)=每周EPO用量/体重/血红蛋白浓度。以EPO的平均每周使用>150 IU/(kg·W)分为EPO大剂量组,小于等于该值则为EPO正常剂量组。
统计方法: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连续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变量以中位数M(1/4,3/4)来表示,分类资料以率来表示。两组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般资料比较:与EPO小剂量组相比,两组间血红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EH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数据如性别、年龄、体重、白蛋白、肌酐、尿素氮、血钙及血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EHRI的相关性分析: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EHRI相比较提示,两者呈正相关。提示随着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增加,EHRI也明显增加,提示促红素抵抗有所增加,见图1。
本研究中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EPO剂量使用较大患者中明显升高。相关分析表明两者有明显相关性(P=0.026)。提示随着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增加,患者使血红蛋白达标需要的促红素剂量有所增加。而血红蛋白在EPO剂量使用较大组反而较低,提示EPO治疗反应差,与这一组EHRI指数增加是相符合的。有研究提示EHRI与CRP密切相关,但CRP的检查相对费用更加昂贵,而且增加患者的失血量,该研究从最普通的血常规中找到其密切相关的指标,能够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也能给患者调整促红素用量有效的提示。
表1 两组间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间临床资料比较(±s)
项目 EPO小剂量组 EPO大剂量组 P年龄(岁) 56.33±12.25 52.81±18.37 0.426性别(男性比例%) 41.67 42.30 0.258体重(kg) 64.54±13.36 59.26±12.61 0.157血红蛋白(g/L) 109.00(104.00,116.75) 105.00(103.00,106.00) 0.041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137.30(98.06,179.36) 153.75(132.29,196.62) 0.048白蛋白 36.38±4.88 36.99±5.96 0.692尿素(mmol/L) 20.84±6.18 19.38±8.27 0.487肌酐(μmol/L) 770.62±306.02 652.53±258.23 0.146钙(mmol/L) 2.31(2.18,2.60) 2.38(2.21,2.51) 0.915磷(mmol/L) 1.88±0.58 1.64±0.58 0.159 EHRI 12.47(4.42,13.33) 17.65(15.44,19.14) 0.000
血小板除了在传统意义上认为具有促进血栓形成作用外,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中扮演了激活促炎因子的角色[4]。在存在剪切应力的情况下,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结合在一起会激活白细胞的迁移和黏附,激活的血小板在炎症状态下可能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小板可以和内皮细胞、树突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血小板和以上这些细胞相互作用意味着启动或放大了在动脉血管壁的炎症作用。更多的证据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激活的血小板刺激白细胞聚集到血管壁并引发炎症[5]。而诱导促红素抵抗的重要机制是微炎症状态[6-8],国内已有研究提示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CRP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密切相关。这可能是导致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促红素抵抗密切相关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标本量相对也较小,存在一定局限性,仅能提示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促红素抵抗之间的密切相关,但其中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其深入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图1 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EHRI的关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