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2
张丽 郑伟(通信作者)
430081 武汉市第九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武汉
急性脑梗死主要指脑动脉官腔狭窄、闭塞所引发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性疾病,常会引发神经功能损伤,有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大面积脑梗死为脑卒中严重类型,主要由大脑中动脉颈动脉主干等出现供血区域坏死、软化所引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常会出现头部疼痛、恶心、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问题。现阶段常用治疗方式为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均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整体恢复效果有限。丁苯酞化学名称为消旋-3 正丁基苯酞,也为今年国内发展而来的Ⅰ类新药,也被推荐用于脑梗死急性期个体化治疗。丁苯酞作为常用治疗药物,但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具体何种药物却并无定论[1]。现选取我院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丁苯酞序贯治疗效果。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6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5~78 岁,平均(57.81±2.19)岁;体重指数21.16~26.50 kg/m2,平均(23.05±1.04)kg/m2。观察组男17 例,女13例;年龄33~79 岁,平均(57.62±2.24)岁;体重指 数21.12~26.84 kg/m2,平均(23.17±1.25)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制定的诊断标准[2];②年龄<60岁;③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严重出血倾向;③恶性肿瘤;④哺乳期女性。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基础性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次,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次,1次/d;治疗时间为30 d。②观察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100 mL/次,2次/d,静脉滴注;2周之后更换为丁苯酞胶囊,0.2 g/次,3次/d,口服治疗;治疗时间为30 d。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卒中评分:主要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分析治疗后7 d、14 d、30 d评分。②对比两组患者血浆指标变化: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加入肝素钠抗凝,以3 000 r/min速度至少离心10 min,收集血浆并将其置于-80 ℃环境内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以及普朗DNM-9602G 酶标仪检测患者血浆内β淀粉样肽42(Aβ42)及3-巯基丙酮酸转硫酶(3-MST)水平。③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包括氨酶升高、皮疹、消化道反应等。④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Barther 指数评估生活能力,主要从肢体活动、穿衣、上下楼梯等方面分析,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依赖度越低;分析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30 d评分。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3.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s,分)
?
两组患者Aβ42及3-MST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Aβ42、3-M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内Aβ42水平低于对照组,3-MS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β42及3-MST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Aβ42及3-MST水平比较(±s)
?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4 d 治疗后30 d观察组 30 76.51±2.67 65.27±2.41 48.97±5.04对照组 30 75.40±3.19 54.82±3.64 40.12±3.91 t 1.461 13.111 7.599 P 0.149 0.000 0.000
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由于脑缺血、灌注损伤常会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尽早恢复大脑血液供应为保护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方式。大面积脑梗死时疾病已经十分严重,临床单纯采用抗凝和溶栓等方式治疗时效果有限。有研究认为,当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后脑灌注急剧减少,出现中心坏死区域和周围缺血半暗带[3]。自由基于脑组织缺血状况下异常释放,常会使得线粒体出现代谢异常等问题,严重损伤细胞功能。帮助患者尽早建立侧支循环,为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式。
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属于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两种药物具体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其中阿司匹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活性降低,但对于较大面积脑梗死血小板聚集效果有限。氯吡格雷不仅可有效控制血小板聚集,同时也可阻断二磷酸腺苷诱导血栓形成。有研究表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有良好协同作用,有效提升抗凝效果。虽然此种基础性治疗方式可起到一定效果,但整体治疗效果有限[4]。丁苯酞主要成分为dl-3-正丁基苯酚,其结构则和左旋芹菜甲素相同,有抑制血小板活性的效果,同时也可通过控制胞质型磷脂酶介导血栓素合成进而有效抑制血栓形成,也可通过清除自由基有效控制炎性反应,保护线粒体功能,便于重建脑缺血区微循环,改善脑灌注,减轻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伤。序贯疗法主要指依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合适治疗时机的治疗方式,包括不同用药方式[5-7]。早期患者病情危重,为患者快速静脉用药可有效缓解病情,治疗后2周患者病情逐步稳定此时则可改为口服治疗,这样基本可满足患者疾病治疗需求。
对比不同治疗方式效果时发现,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问题为卒中,因此判定疾病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为治疗后卒中评分。本次研究提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卒中评分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为,丁苯酞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脑缺血之后病理生理多个环节,可快速提升缺血区域脑血流量,促进缺血区域能量代谢,也可有效缩小缺血之后梗死面积,降低水肿及神经功能损伤,进而起到抗缺血性脑损伤等作用,因此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更小。由于早期主要为静脉输注药物,起效更快,因此患者神经损伤控制效果更好。也有学者提出,丁苯酞可有效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进而有效提升神经髓鞘再生,改善患者脑部缺血问题,降低卒中评分[8-9]。
3-MST 为神经系统所产生的硫化氢主要酶,患者体内该物质水平和硫化氢基本为正相关关系;Aβ42则为淀粉前体蛋白在缺血、缺氧状况下通过β途径代谢所产生的代谢物,如果得不到及时清除则会在患者脑血管内产生沉积,进而诱发细胞凋亡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同时也会使得线粒体出现损伤,严重影响能量代谢,出现神经毒性。因此可知,Aβ42、3-MST水平提升为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提出,观察组治疗后血浆内Aβ42水平低于对照组,3-MS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为,当患者接受丁苯酞序贯治疗时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也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进而降低Aβ42、3-MST水平,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充分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此种状况和丁苯酞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控制炎性反应、神经元凋亡有关。
综上所述,为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丁苯酞序贯治疗时,可有效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卒中评分和血浆标志物水平,无严重不良反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