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邹迎红
214112梅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无锡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脑卒中与精神障碍的相互关系,使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促进疾病的尽快恢复。对本院2017年4-12月住院脑卒中患者作一统计,报告如下。
2017年4-12月收治脑卒中患者67例,均经CT确诊。其中女37例,年龄49~92岁,平均75.5岁;男30例,年龄40~82岁,平均66.7岁。其中新发脑梗死37例,脑梗死后遗症28例,脑出血后遗症2例。
方法:参考自评抑郁量表对主要症状作统计汇总。
失眠42例(62%),反复头晕、乏力28例(41%),便秘21例(31%),胸闷、心悸10例(15%),迟钝、记忆力减退15例(22%),肢体麻木6例(0.08%),脑鸣6例(0.08%),少语、表情淡漠1例(0.01%)。
精神障碍是指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的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它的致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和遗传、性格特征、社会环境、器质因素等有关。脑卒中引起的精神障碍最多见的是焦虑和抑郁。脑卒中是由于脑部供血受阻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脑水肿,使脑组织代谢紊乱,脑细胞功能受损,额叶、海马和颞叶参与情感调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参与其中,回路受损或脑内5-HT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下降将导致抑郁症状。轻者出现失眠、头晕、乏力、便秘、记忆力减退等,严重者出现意志消沉、性格行为的改变。本次病例67例中有18例是反复出现头晕、乏力、肢体麻木等而多次住院的,延长了病程,增加了经济负担,甚至引起了家属的不耐烦,不愿陪同患者就诊。有的严重的患者自暴自弃,不愿与人沟通,对什么都不敢兴趣,对生活失去希望,不配合治疗,不愿做功能锻炼,影响了病情的预后。卒中后精神障碍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患者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致影响患者肢体功能、言语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它的高致死、致残率,高复发率使人们谈虎色变,一旦患上脑卒中就有了心理负担。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卒中,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现象,脑卒中如同冠心病、高血压一样,只是一种疾病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的一生就是认识疾病、减轻病痛、维护健康的一生,以此淡化疾病、缓解焦虑,树立信心。部分患者因出现语言、肢体功能障碍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产生自卑心理,在疾病的早期,这些症状可能比较轻微而被忽视,或者有些症状与原发疾病的症状类似而被掩盖,延误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机会。
据文献报告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的发病率高达50%。所以临床医生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注意患者情绪的改变,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要求医生、护士对待患者要热情、真诚、尊重、同情、关心,理解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疑问,与患者、家属作良好的沟通,做好心理疏导。大多数轻微的精神障碍通过心理疏导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因脑组织受损引起的精神障碍随着原发病的治疗,脑组织缺血缺氧、脑水肿改善,脑卒中病情好转,精神症状亦好转。
家庭成员要有良好和睦的关系,不逃避,不嫌弃,积极主动配合医护治疗。同时鼓励患者多接触社会,与他人多沟通,让他们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协助做好肢体功能锻炼,加强肢体功能的康复。
加强生活护理,合理安排饮食,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陪患者,经常与其聊天、读报、听音乐、看电视等,但应避免过成疲劳。
严重情绪障碍,应该专科进一步确诊,积极治疗。在这方面我们目前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本次调查67例病例只有13例因失眠给予苯二氮类药物(艾司唑仑)口服治疗,有1例在市级医院住院期间诊断焦虑症曾予黛力新治疗,后患者自行停药致病情反复。由点及面,整个社会对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的认识也是远远不够才会引起如此高的发病率。大多数脑卒中后精神障碍都未得到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有效的治疗,影响了卒中的预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