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425000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
胃癌在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不断发生改变,导致该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不断呈现年轻化趋势[1]。对于晚期胃癌的治疗,小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化疗不断凸显优势,阿帕替尼属于一种新型小分子抗血管生成剂,目前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本文旨在观察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对患者疾病控制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晚期胃癌患者64例,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②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2分;③既往化疗失败、疾病复发或进展;④预计生存期限>3个月,⑤血常规及心电图等检查无化疗禁忌证[2]。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研究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3~72岁,平均(53.8±2.3)岁;腺癌18例,印戒细胞癌14例;中分化11例,中低分化12例,低分化9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4~71岁,平均(53.6±2.1)岁;腺癌17例,印戒细胞癌15例;中分化11例,中低分化11例,低分化1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对。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晚期胃癌患者实施化疗,以铂类或紫杉类或氟尿嘧啶类为基础化疗方案实施化疗,2周为1个周期;②研究组晚期胃癌患者给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阿帕替尼,850 mg/次,1次/d,连续治疗2周[3]。
观察指标:①采用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疾病控制率(DCR)=完全缓解(CR)率+部分缓解(PR)率+稳定(SD)率,总缓解率(RR)=完全缓解(CR)率+部分缓解(PR)率;②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指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色素沉着、血小板减少等[4]。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疗效对比:统计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疾病控制率96.88%,总缓解率81.25%;对照组患者疾病控制率81.25%,总缓解率56.25%。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统计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1.2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4.38%,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胃癌的诱发因素有多种,饮食习惯、基因、地域环境等均可能诱发胃癌,并且发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晚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消瘦、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极有可能出现癌细胞扩散转移,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对于晚期胃癌的治疗,手术切除不再是最佳治疗方案,过去临床常采用化疗对晚期胃癌进行治疗,化疗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但整体治疗效果欠佳。随着不断深入研究,化疗联合药物治疗成为胃癌治疗新的选择[5]。阿帕替尼属于一种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为结合受体细胞内酪氨酸ATP结合位点,对肿瘤血管生成形成抑制,目前不断应用在临床,用药过程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并且不适用合并严重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6]。
表1 两组疾病控制率、总缓解率对比[n(%)]
综上所述,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较优,疾病控制较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出现概率,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