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他克莫司乳膏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4-11-13

226100江苏省海门市皮肤病防治所(海门市海门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特应性皮炎(AD)是皮肤科较为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1]。本文选取特应性皮炎患者96例,48例使用他克莫司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特应性皮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18~48岁,平均(33.27±10.81)岁;平均病程(3.45±1.04)年。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2~50岁,平均(34.15±9.86)岁;平均病程(3.36±1.15)年。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按照国际上的诊断特应性皮炎标准,由Hanifin及Rajka等人所制定的标准,包括4条基本特征:①自觉皮肤瘙痒;②皮损形态和分布具有明显特点,如成人多表现为四肢屈侧苔藓样变等;③皮炎多次反复发作或持续慢性存在;④患者本人及家族具有遗传过敏特应性皮炎的病史[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病程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治疗用药:0.1%他克莫司乳膏,规格:10 g:10 mg/支。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规格:5 mg 15片/板/盒。②用药方法:观察组予以0.1%他克莫司乳膏外用,涂于患处皮肤,每天早晚1次,同时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1次/d,1片/次;对照组仅予以0.1%他克莫司乳膏外用,每天早晚1次。治疗期间嘱咐患者不得使用其他抗过敏药物,用药严格遵医嘱执行,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3周。

疗效判定/观察指标:①特应性皮炎SCORAD评分标准:评估皮肤损伤面积(按照烧伤面积9分法则计算)最大评分100分,注意<2岁婴儿和成人的区别;②评价皮肤损伤的临床特征表现:红斑/颜色加深、水肿/丘疹、渗出/结痂、苔藓化/痒疹、干燥等,前5个表现的评价,可评其中任一有代表性的部位,干燥评价未受累部位。评分标准:0~3分,计分以0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最大分值18分;③两个视觉模拟标尺:患者评价过去3 d(晚)前的瘙痒和睡眠丧失平均程度;前两项为客观SCORAD,可以独立使用,最大分值83分,加上第3项最大分值103分;特点是便于操作、快速;缺点是不同观察者对面积和严重程度的评价,有主观方面的差异[1]。

根据皮肤损伤面积和严重程度(EASI)评分,计算总体改善率=(治疗前EASI-治疗后EASI)/治疗前EASI×100%;①痊愈:总体改善率≥90%;②显效:总体改善率60%~89%;③好转:总体改善率20%~59%;④无效:总体改善率<2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比较(±s)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比较(±s)

组别 皮肤损伤面积 皮损严重程度 瘙痒和睡眠程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32±6.37 22.13±3.45 12.72±2.12 5.68±1.28 14.48±2.17 5.45±0.86对照组 50.70±5.65 25.08±4.78 12.80±2.10 6.51±1.36 15.03±2.01 7.08±1.53统计值 -0.303 -3.459 -0.178 -3.065 -1.306 -6.422 P 0.762 0.001 0.859 0.003 0.195 0.000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3.4%,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的56.2%,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观察组皮损面积、严重程度,瘙痒和睡眠程度等情况改善相比对照组而言更明显,见表2。

讨 论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环境、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4]。外用他克莫司作用机制是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进而抑制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降低免疫细胞转录表达细胞因子[3]。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作用机制为高选择性拮抗组胺H1受体,抑制与变态反应相关的多种炎性介质的释放,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较强[5];有对中枢的抑制作用较小,嗜睡、头晕和乏力等症状少见,药效持续时间长等优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