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215006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慢性荨麻疹是指反复发作的皮肤风团(同一部位<24 h),伴有红斑、瘙痒,>6周的荨麻疹[1]。本病发病机制复杂,包括免疫和非免疫机制,是皮肤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病,但治疗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有关慢性荨麻疹的诊疗指南均建议采用二代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作为慢性荨麻疹治疗的一线用药[3]。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剂量的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016年8月-2017年4月收治慢性荨麻疹患者240例,男106例,女134例;平均年龄18~64岁,病程6周~35年。根据患者就诊先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60例。4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①年龄>16岁,并获得知情同意;②无明显发病诱因,以皮肤症状为主,每天或几乎每天发作风团伴瘙痒,每次风团发作持续时间≤24 h,持续≥6周;③无其他较严重的全身症状;④患者能够理解并配合,能单独完成问卷调查。
排除标准:①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②肝、肾功能明显异常(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2倍);③有多种系统疾病服用其他药物治疗;④依从性差,不能按要求用药者。
方法:A组为依巴斯汀20 mg组,给予依巴斯汀10 mg,2次/d,口服。B组为依巴斯汀10 mg组,给予依巴斯汀10 mg,1次/d,口服。C组为地氯雷他定组,给予地氯雷他定5 mg,1次/d,口服。D组为西替利嗪组,给予西替利嗪10 mg,1次/d,口服。所有患者连续服药28 d,并于治疗前、疗程中第7天和第28天分别统计疗效,并于治疗结束时比较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疗效评估:根据7 d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法[4],连续7 d记录患者的风团数目和瘙痒程度,进行评分,满分42分,见表1。
安全性观察:详细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嗜睡、口干、头痛、镇静等。并记录其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处理及转归。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组治疗第1、4周UAS7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第1周、第4周UAS7评分低于B组、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以第4周结束时患者USA7评分达到0分为完全缓解。A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B组、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治疗过程中,4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所有不良反应,包括口干、镇静、嗜睡和头痛均较为轻微,停药后能缓解。D组(仙特明5 mg)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C组、A组。4组镇静、嗜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干、头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慢性荨麻疹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其中以年轻人发病较为常见[5]。虽然慢性荨麻疹大部分可以自愈,但其病程长而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学习、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2014年出版的欧洲荨麻疹诊疗指南指出,H1受体拮抗剂是治疗各种类型荨麻疹的最主要药物,抗组胺药可以有效控制慢性荨麻疹患者风团及瘙痒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镇静作用很低的第二代抗组胺药被推荐作为临床一线用药[6]。依巴斯汀是由西班牙艾美罗公司开发的第二代抗变态反应药物,属于氧哌啶类长效、非镇静型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临床应用于治疗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效果良好。
风团瘙痒的症状能否快速改善是与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主要问题。目前约半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对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治疗不敏感。最新欧洲及美国荨麻疹治疗指南指出,当常规二代抗组胺药物应用无效时,可将药物剂量加倍甚至加至4倍剂量[7]。国内王忠永等应用依巴斯汀10 mg治疗91例慢性荨麻疹[8],开始起效时间1~5 d,且疗效随疗程的延长而提高。本研究发现,依巴斯汀10 mg剂量组治疗4周后患者瘙痒、风团大小与数量、持续时间与每天发作次数均有显著改善,明显优于地氯雷他定组;而依巴斯汀20 mg组较依巴斯汀10 mg剂量组对于改善慢性荨麻疹风团及瘙痒有更明显的效果,且在用药第1周就有明显的症状缓解,疗效明显优于西替利嗪和地氯雷他定,到第4周仍保持较良好的疗效。本研究提示2倍剂量依巴斯汀作为二代抗组胺药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起效明显快于常规剂量的依巴斯汀及地氯雷他定,4周维持作用也有明显优势。
研究证实依巴斯汀可特异性结合H1受体,且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因而口干、镇静、嗜睡等发生率较低。本研究发现,治疗慢性荨麻疹时,西替利嗪口干(18.3%)、 镇 静 (21.67%)、 嗜 睡 (16.67%)、头痛(10%)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依巴斯汀等各组,其中4组镇静、嗜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干、头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依巴斯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地氯雷他定相比无明显差异,尤其在加大至2倍剂量也并未明显增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为一些病情顽固需要增加治疗剂量,又苦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带来了福音。
表1 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
表2 4组用药前及用药1周、4周UAS7评分比较(±s)
表2 4组用药前及用药1周、4周UAS7评分比较(±s)
时间 A组 B组 C组 D组治疗前 35.74±8.65 37.22±11.46 38.04±10.73 34.42±7.91第1周 13.8±4.42 18.23±5.16 24.84±7.04 19.46±5.58第4周 4.47±2.65 11.36±4.62 14.42±3.88 8.37±3.56
表3 4组用药4周后缓解情况比较[n(%)]
表4 用药4周后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因此,我们认为2倍剂量依巴斯汀口服治疗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慢性荨麻疹症状,长期使用能维持良好疗效,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耐受性好,可作为慢性荨麻疹尤其是慢性难治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选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