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276600山东省莒南县第二人民医院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K-T综合征、浅静脉压力升高、遗传、静脉壁薄弱、先天性瓣膜缺损等有关,其次腹膜肿瘤压迫、妊娠、重体力劳动、便秘、长久站立等均会引发该病[1]。本文分析腔内激光闭合联合局部抽剥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效果,现报告如下。
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40例,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遵循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试验组女28例,男42例;年龄49~72岁,平均(60.06±6.26)岁;病程2~10年,平均(6.13±3.25)年。对照组女29例,男41例;年龄50~70岁,平均(60.02±6.14)岁;病程2~9年,平均(6.05±2.86)年。两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方法:①对照组: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切口位置选择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6 cm左右即可,逐层切开皮肤,详细解剖患肢相关静脉并结扎、切断,在与股静脉距离1 cm的地方结扎、切断大隐静脉,而后贯穿缝合;另一切口选择在小腿部,显露大隐静脉,远端与近端均进行钳夹、结扎,不能消除的静脉曲张用分段剥离切除。②试验组:协助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位置选择在患侧的脚踝内侧,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1横指处,合理放置导管、导丝等,将主干闭合,选取与患者静脉曲张程度吻合的激光治疗,小腿上1/3用12 W,小腿中上1/3直至大腿中上2/3用14 W,大腿中上2/3以上用16 W。在膝盖以下曲张的浅静脉团处做一切口,长约1 cm,曲张静脉以点式剥脱法治疗,剩余曲张的小静脉以及色素沉着采用10 W的激光闭合。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用VCSS评分(静脉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评定,包括溃疡复发、色素沉着、溃疡持续时间、炎症硬结、溃疡数量、溃疡大小、静脉性跛行、静脉性水肿、疼痛以及静脉曲张10个项目,单项分值0~3分,总分30分,分值越高,说明症状越重[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手术情况、VCSS评分对比: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后VCSS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降低,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当前,临床对于下肢静脉曲张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手术治疗创伤性较大,术后瘢痕组织明显,患者的接受度以及耐受性均较低,无法有效清除血栓,且患者大出血的概率极高。腔内激光结合点式剥脱法创伤性较小,术后不会给患者留下明显的瘢痕,更符合微创的原理,且患者在术后的恢复速度较快,对患者生活以及皮肤美观度影响较小,该手术方法的治疗原理主要是光线邻近的血红蛋白对能量有所吸收,受到气化作用的影响,蒸汽气泡生成速度明显加快,受到热损伤的影响,血管壁里面的蛋白酶、蛋白质均会发生变性,进而损伤静脉壁结构,受损之后出现的纤维化修复,加快收缩闭合。对于表浅静脉重度团块状曲张,剥脱法可有效强化闭合效果,降低血栓的复发率[3,4]。本文研究示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后VCSS评分显著较对照组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腔内激光闭合联合局部抽剥术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值得作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借鉴、参考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纳腔内激光闭合联合局部抽剥术治疗,具有微创、高效、安全等优势,疗效显著,临床值得信赖并进一步推广。
表1 两组手术情况、VCSS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VCSS评分对比(±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VCSS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0.16±6.12 39.57±5.11 5.57±0.52 10.69±1.12 3.75±1.05对照组 76.85±12.04 67.74±7.01 9.86±1.05 10.67±1.09 4.75±1.11 t 22.728 2 27.169 2 30.632 8 0.107 1 5.475 7 P 0.000 0 0.000 0 0.000 0 0.914 9 0.000 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