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215231苏州市吴江区第四人民医院
后踝骨折在临床发生率较高,其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复位固定[1]。本研究分析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后踝骨折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组。观察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24~59岁,平均(38.13±2.10)岁;AO分型:B型后踝骨折29例,C型后踝骨折16例;交通所引起后踝骨折20例,坠落引起后踝骨折14例,砸伤引起后踝骨折11例;骨折至手术时间(5.21±1.23)d。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4~60岁,平均(38.25±2.14)岁;AO分型:B型后踝骨折30例,C型后踝骨折15例;交通所引起后踝骨折20例,坠落引起后踝骨折15例,砸伤引起后踝骨折10例;骨折至手术时间(5.25±1.2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对照组进行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使用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侧卧或俯卧位。踝关节骨折的暴露和固定顺序为后踝、外踝和内踝。后外侧入路:沿腓骨后缘和跟腱外缘的纵向切口。切开皮肤后,保护腓肠神经、隐静脉,切开深筋膜,将腓骨长短肌腱向外牵拉。将跟腱向内牵开。显露出踝关节后方脂肪组织和长屈肌。长屈肌向内侧牵开,促使后踝Volkmann骨折块显露。将血肿和小骨块清除。由于后踝骨折块经常向上和向后移动,所以背屈踝关节可用于通过拉动韧带和软组织来帮助复位骨块。与此同时,后踝骨折块用骨膜剥离装置向前下方进行按压。直视下进行后踝骨折块复位,用克氏针从后至前垂直骨折面进行临时固定,C型臂X线机确保关节表面平整光滑,根据后踝骨折的大小,骨质疏松和粉碎情况,用两枚空心螺钉固定。固定后,在同一切口显露腓骨骨折,给予复位,将钢板在腓骨后方固定。后取踝关节内侧切口进行内踝骨折固定。完成上述三大踝关节部位固定后,C型臂X线机下再次确认复位和骨折情况。最后置管引流和封闭切口。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后踝骨折治疗效果、平均愈合时间、开始进行负重、完全负重训练时间、踝关节功能(100分,踝关节功能随得分升高而升高)、QOL量表评分(100分,生活质量随得分升高而升高);并发症。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良好;②有效:症状好转;③无效:症状无改善。后踝骨折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数据用(±s)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其他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观察组后踝骨折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χ2=11.250 0,P=0.000 80,P<0.05),见表1。
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QOL量表评分相比较:手术前两组踝关节功能、QOL量表评分相近(P>0.05);手术后观察组踝关节功能、QOL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平均愈合时间、开始进行负重、完全负重训练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开始进行负重时间、完全负重训练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结构复杂并且承受着人体的全身重量。研究显示,若踝关节突然剧烈旋转或外翻,可出现非常严重的损伤而引起踝关节骨折。在临床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最为常见,若未及时治疗可严重限制关节活动而引起肢体功能障碍[3,4]。后外侧入路在后踝骨折中应用可安全、简单、明显地暴露后髁并有效实现固定,且一些后踝骨折可通过背屈和踝关节软组织牵拉而实现复位闭合,通过从前到后进行空心钉固定,可达到良好效果。另外,后外侧入路可直接暴露骨折端,对胫距关节面进行观察,可及时将骨碎块和游离骨块清除,术中经透视,可确保骨块达到解剖复位并实现钢板牢固固定,手术后患者可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从而减少术后关节退行性改变[5,6]。
本研究中,对照组进行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后踝骨折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开始进行负重时间、完全负重训练时间、踝关节功能、QOL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后踝骨折患者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疗效肯定,骨折愈合快,功能康复快,可更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表1 两组治疗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QOL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QOL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时间 踝关节功能 QOL量表评分对照组 45 手术前 45.14±5.02 56.64±4.24手术后 62.21±6.25 74.13±5.28观察组 45 手术前 42.13±5.24 56.93±4.21手术后 88.24±8.11 86.55±8.16
表3 两组平均愈合、开始进行负重、完全负重训练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平均愈合、开始进行负重、完全负重训练时间比较(±s)
组别 n 均愈合时间(周) 开始进行负重时间(d) 完全负重训练时间(d)对照组 45 16.14±0.24 8.15±3.57 13.62±2.59观察组 45 12.02±0.12 4.01±2.61 10.21±1.21 t 8.266 9.024 5.724 P 0.000 0.000 0.0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