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677000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
恶性肿瘤是对世界范围内人口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的疾病类型,其发病率在近年来持续增高,且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同时,血栓形成为恶性肿瘤多发并发症,而血液高凝状态为血栓及栓塞形成的重要因素,且血液高凝状态和恶性肿瘤转移及浸润等生物学行为具有密切相关性,故明确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状态极为重要[1]。此外,D-二聚体为继发性纤溶特异性指标,故测定其血清含量对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也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选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59例,探讨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联合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晚期恶性肿瘤患者59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9例为对照组。研究组男31例,女28例;年龄41~73岁,平均(57.18±12.71)岁;疾病类型:胃癌14例,乳腺癌11例,食管癌15例,肺癌19例。对照组男33例,女26例;年龄38~71岁,平均(56.90±13.11)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选取标准:⑴纳入标准:①研究组均经病理检查确诊;②研究组临床分期为Ⅳ期。⑵排除标准:①并发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重度病变者;②并发全身性重度感染性疾病者;③并发血液系统疾病者。
方法:入院后第2天晨起时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4 mL,采取希森美康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水平。
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②统计比较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单独及联合诊断晚期恶性肿瘤疗效。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研究组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APTT、TT及 PT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1。
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诊断效能:联合诊断敏感度(94.92%)、准确度(94.07%)高于单独诊断(P<0.05),联合诊断特异度(93.22%)与单独诊断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正常机体中凝血及抗凝血机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血液成分变化,如纤溶系统活性波动、凝血因子增减及血小板变化等均可对上述平衡产生影响,而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多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发生血栓,促进病灶转移及浸润等。因此,明确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状态利于及早发现栓塞及血栓等。研究表明,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及内皮细胞、肿瘤细胞等互相作用可损坏机体中正常抗凝、凝血、纤溶系统平衡,造成纤溶、凝血及止血异常[3,4]。凝血功能指标中,PT属外源性凝血系统,可反映凝血因子Ⅰ、Ⅱ、Ⅹ等含量;TT为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共同途径,其延长提示抗凝物质增多;APTT对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等较敏感;FIB为凝血酶、类凝血酶及其他促凝物质底物,可形成纤维蛋白,其血清含量改变和凝血功能关系密切。部分研究认为,FIB分解后形成的纤维蛋白可为癌细胞生长浸润及转移等提供支架,可对疾病进展产生促进作用[5]。而D-二聚体属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血清含量增多提示继发性纤溶活性异常增强,血液呈高凝状态。本研究中,研究组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联合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较高,表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联合上述指标进行综合检测,利于提高疾病诊断效能,降低漏诊风险。
综上所述,联合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可显著提高晚期恶性肿瘤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为临床制定、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FIB(g/L) APTT(s) TT(s) PT(s) D-二聚体(mg/L)研究组 59 4.66±1.01 29.57±3.58 19.81±2.04 11.96±0.56 0.74±0.11对照组 59 2.63±0.38 26.34±2.30 16.68±1.35 11.11±0.47 0.13±0.03 t 14.450 5.831 9.828 8.930 41.09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诊断效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