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卢林科
563003 贵州航天医院,贵州遵义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用以诊断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可通过对人体血液进行化验,针对血液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质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多个指标数量及其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患者身体状况,如是否存在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炎性反应或造血功能异常等状况[1]。目前,临床上血常规检验多采用静脉血和末梢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不同的采血方法导致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有所差异,直接影响患者样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在传统检验过程中,因为末梢血的采集过程较为简单,故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此,贵州航天医院就不同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1-12月在贵州航天医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采集末梢血)和观察组(采集静脉血),各60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30 例;年龄17~71岁,平均(40.42±7.69)岁。观察组男28 例,女32 例;年龄35~80 岁,平均(51.17±7.46)岁。对两组间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且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对本次临床研究知情同意;②语言沟通能力正常,未合并精神类疾病;③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的肝肾脏疾病者;②患有恶性肿瘤、血液性疾病或其他全身性严重疾病者;③不配合检查者。
方法:①所有患者均在早晨进行血液采集,行空腹采血,患者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②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先用酒精棉球对患者采血部位进行局部消毒,然后使用一次性无菌采血针以针刺法于患者手指末梢处针刺取末梢血,将血液置入真空抗凝管中,加入稀释液轻轻摇晃,确保摇匀。③观察组患者采集静脉血,即先用酒精棉球对采血部位进行局部消毒,然后使用真空试管于患者肘前静脉处取8 mL 静脉血,向试管内加入枸橼酸钠抗凝剂并进行离心,持续5 min,转速保持在3 000 r/min,离心完成后及时放入冰箱(-20℃)保存。所有样本试管上贴注标签,标签应有唯一独立编号,标明患者姓名、年龄等基础信息。使用标准的血液分析仪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查,检验前确保血液分析仪性能稳定且正常运作,若血液分析仪已长时间(>24 h)持续运作,当按照说明严格进行清洗并加以定标,为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所有样本需在采集后2 h 内完成检验。
观察指标:检验并记录两组患者血液标本中WBC、RBC、PLT、HCT、Hb、MCV、MCH、MCHC各项指标。判定标准:WBC 正常参考值(4.0~10.0)×109/L;RBC 正常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PLT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HCT 正常参考值男性0.4~0.5,女性0.37~0.45;Hb正常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MCV正常参考值(81~93)fL;MCH正常参考值(27~34)pg、MCHC正常参考值(320~360)g/L。
统计学分析:数据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血液标本中WBC、RBC、PLT、HCT、Hb 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标本中RBC、PLT、HCT、Hb 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WBC 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标本中WBC、RBC、PLT、HCT、Hb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标本中WBC、RBC、PLT、HCT、Hb指标比较(±s)
组别 n WBC(×109/L) RBC(×1012/L) PLT(×109/L) Hb(g/L) HCT观察组 60 5.4±1.3 4.25±0.59 225.4±58.1 130.7±11.5 0.42±0.05对照组 60 6.3±2.8 3.78±0.82 203.1±62.3 124.4±14.2 0.36±0.02 t 2.258 3.604 2.028 2.671 8.630 P 0.026 0.001 0.045 0.009 0.000
两组患者血标本中MCV、MCH、MCHC 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标本中MCV、MCH、MCHC 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标本中MCV、MCH、MCHC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标本中MCV、MCH、MCHC指标比较(±s)
组别 n MCV(fL) MCH(pg) MCHC(g/L)观察组 60 87.4±6.2 28.4±5.5 307.6±25.1对照组 60 87.9±6.3 28.7±5.3 308.1±26.4 t 0.438 0.304 0.106 P 0.662 0.762 0.91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日益富足,养生保健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会进行定期体检,以随时了解自身身体状况。血常规检验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检验方法之一,在临床检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血液各项指标可随着患者的身体状况发生变化,反之亦可通过血液指标变化反映出人体身体状况。通过血常规检验对人体内血液中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根据指标变化加以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医生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如RBC 指标过低,患者可能存在贫血症状,而指标过高,可能是肾上腺功能异常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WBC 指标过低,患者可能出现急性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或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而指标过高,患者可能存在炎性反应引发感染的情况;PLT 指标过低,患者可能存在血液系统方面的疾病,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而指标过高,患者身体长时间保持在高凝状态,可能导致血栓,继发心肌梗死等情况[3-4]。
目前,在实际的临床检验中,血常规检验的采血方式多为静脉采血和末梢血管采血两种,两种采血检验方式采集方法均较为简便,且检验结果呈现快,可用于临床紧急诊断的情况。但随着两种方法的广泛应用,及越来越多的检验研究表明,不同的采血方式,可对患者的检验样本得出大相径庭的检验结果,这种差异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更直接影响到医生的判断,延误患者病情,故当引起重视[5]。
经研究发现,末梢血管采血不敏感,采血造成的疼痛感较小,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患者易于接受,但末梢血多存于毛细血管中,毛细血管较细,血液流动速度慢,患者出血量较小,采集时间较长,需一定力度的挤压才能使血液流出,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红细胞完整性,加之局部区域血液温度较低,血液成分易出现变化,使得部分血液沉积,或出现溶血等现象,从而影响到血液检测结果准确性[6-7]。相关研究显示,静脉血可以准确地反映血液组成,而末梢血包含了动脉血、静脉血以及毛细血管血液等,故在检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并不稳定,无法反映患者的具体机体状态。在末梢血的采集过程中,操作便捷,但是也会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包括采集的温度和速度,末梢血的采集和出血速度具有密切联系,在针对年龄较大或较小的患者末梢血的采集较为困难,难以应用。除上述因素会直接影响最后的检验准确性以外,执行检验的医生的操作熟练度也容易对最终检验结果造成负面影响。此外,由于末梢血管内血液通常包含动脉血、静脉血以及毛细血管血等,多种血液掺杂,容易影响血液纯度,导致检验数据结果不稳定,难以反映患者真实情况。而静脉采血方式,大多采集患者肘前静脉血,少部分患者肘前静脉不易显现,也可选择手背静脉进行采血,静脉血经体循环和肺循环流经全身,在人体内不断周而复始的流转更迭置换,可更好地反映患者全身的血液循环真实情况,其采血量较多,受外界环境变化以及患者自身身体情况变化影响较小,对实际的检验结果也影响较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标本中RBC、PLT、HCT、Hb 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末梢血标本指标,而WBC 指标低于对照组,证实了不同的采血方式确实会对检验结果有所影响。同时,与末梢静脉采血方式相比,静脉采血方式受影响干扰较小,准确性更高,可更真实精准地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
综上所述,经不同的采血方法采取的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部分指标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静脉血检验准确性更高,可以更精准地反映患者身体状况,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血液采集方式,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宜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