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时间:2024-11-13

张霞

271000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

儿科患儿年龄都比较小,患儿自我意识与社会经验不够完整,思想不够健全,在表达病情以及自我感受时通常比较模糊,会产生一定的护理难度与护理风险[1]。针对病情危急患儿,如果无法给予有效护理措施,预防护理风险发生,则容易产生风险事件,影响患儿的健康生长发育,同时会导致护患纠纷的产生,不利于医院良好形象的塑造[2]。儿科护理方式有很多,其中风险防范护理模式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不仅能够科学管理多种风险事件,还能够极大地确保患儿安全[3]。本文旨在分析儿科护理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模式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患儿75 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7 例)与观察组(38 例)。对照组男19例,女18 例;年龄2~13 岁,平均(5.25±1.57)岁;病程4 d~2 个月,平均(1.63±0.28)年;体重13~43 kg,平均(32.67±2.31)kg。观察组男22 例,女16 例;年龄2~14 岁,平均(5.36±1.87)岁;病程5 d~2 个月,平均(1.59±0.34)年;体重14~44 kg,平均(31.85±2.69)kg。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为住院患儿;②家属知情并同意;③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者;②合并先天性重大脏器疾病者;③病情危重者。

方法:(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采集患儿信息,包括年龄、病程、病情等,然后给予患儿及其家长健康教育,明确告知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注意事项,提高患儿依从性,以此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2)观察组给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其方法如下:①护理风险识别:儿科有着比较复杂的风险来源,常见的风险包括家属对治疗护理内容不了解、磕碰等,用药和输液容易出现护理差错或技术问题,在护理过程中,未能及时交流、不规范护理操作均有可能导致护理风险事件。护理人员需要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与整理,对护理中常见风险进行明确,并分类其中最为主要的风险,以此为基础来对风险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明确,然后制定初步风险防范措施。②基于风险识别的风险防范式护理:根据风险种类与特征的不同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将制定的护理方案打印成流程表,分发给患儿的家属, 对患儿的护理工作均按照护理流程表展开,在护理的过程中及时给患儿调整护理方案。儿科内部工作人员需要对工作的安排进一步优化,以此灵活安排护理工作,通过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降低人为因素的护理风险。科室需要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负责,并对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同时还需要给予护理人员相应的指导工作。嘱咐家属各方面注意事项,提高家属的警惕性, 发现异常时即刻告诉医务人员,保证患儿得到第一时间的处理。③基于风险防范的心理护理:患儿通常会对医院产生恐惧感和紧张感,对护理人员也会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需要重视患儿的心理护理,通过安抚患儿情绪来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而提升依从性。

观察指标:①护理质量,包括护理操作熟练度评分、病房管理评分、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高则优,分数低则差;②护理风险发生率,包括输液反应、用药差错、意外刺伤;③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操作熟练度 病房管理 基础护理质量观察组 38 96.82±2.25 95.25±2.23 92.07±2.48对照组 37 73.98±2.12 72.97±2.39 70.97±2.54 t 45.221 41.755 36.401 P 0.000 0.000 0.000

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n(%)]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讨 论

儿科护理过程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对患儿展开管理的整个过程,在该过程中需要使用设备、环境、人员以及社会活动,能够提高患儿的健康与安全性[4]。儿科患者年龄均比较小,而且认知程度比较低,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琐碎事件和风险事件,在护理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5]。护理风险主要是指患儿在医院内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不安全事件,包括人身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经济风险等[6]。而儿科的护理风险较为复杂,主要包括:①患儿思想尚未完善,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哭闹、坠床、意外刺伤等风险;②护理人员如果没有加强用药指导,患儿则容易出现用药差错风险;③将一般干预应用于儿科护理中,其护理效果较差,容易出现医疗事故,并引起护患纠纷风险[7]。这些护理风险均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防范,而风险防范式护理是通过分析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来制定可行性的应对方案,能够取得良好效果[8]。

风险防范式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风险判断、成立风险防范管理小组、针对性护理、健康教育等,在儿科中应用确保患儿安全性,并提高护理管理效果[9]。根据以往的风险案例以及医院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识别,能够提前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有助于减少风险发生率[10]。在制定风险防范方案时,需要结合风险成因与影响因素等,然后根据儿科护理实践确保儿科护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避免风险防范流于表面,以此来突出“以患儿为主体”的护理目的,有助于提高护理安全性、可靠性。给予家属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家属对风险事件的认知度与重视度,使得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11]。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与患儿拉近关系,减轻患儿的焦虑感、恐惧感,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家属满意度[12]。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是因为该护理模式能将患儿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在有效识别儿科护理常见风险后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能提高患儿的依从性,这种全方位的护理模式可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13]。风险防范式护理通过多种角度来展开护理防范措施,包括护理过程、管理模式以及患儿本身等,重视患儿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14]。除此之外,风险防范式护理强调风险防范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重视管理工作,落实责任制管理制度,最大程度优化科室资源,有助于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极大地提高护理效率与质量[15]。

综上所述,风险防范式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患儿满意度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