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665000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脑引起的疾病。神经系统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癫痫发作、颅高压、局灶症状、精神症状及智能障碍。云南省普洱市属于高发区。本文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脑囊虫病患者325例,其中药物治疗失败24例,现将治疗失败病例加以原因分析,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脑囊虫病患者325例,其中药物治疗失败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6~75岁,平均42岁。诊断标准参照Del Brutto 2001中的4个标准[1],本组患者均为确定诊断。
临床表现:头痛20例。癫痫15例,其中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6例,单纯部分性发作5例,全面性发作3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例。
辅助检查:①颅脑MR增强检查:脑实质型20例,脑实质及脑膜混合型4例,均为颅内多发囊虫。②长程脑电图监测检查见癫痫样波10例。
治疗方法:驱虫治疗前有高颅压症状者予脱水剂、糖皮质激素干预,症状稳定后开始驱虫治疗。20例患者选择吡喹酮作为驱虫药物,总剂量120~180 mg/kg,其中10例分3~4 d服用,采用小剂量、长疗程6例,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个月;4例患者采用阿苯达唑治疗,用法20 mg/(kg·d),分2次口服,10 d为1个疗程,1个月后再服第2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2]。驱虫期间均根据病情给予适量甘露醇及地塞米松针脱水、抗感染治疗及其他对症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马云祥等关于脑囊虫病诊断、临床分型与疗效判定标准的建议[3]:①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头颅影像学检查显示囊虫病灶消失,原扩大的脑室恢复正常大小及形态。②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头颅影像学检查囊虫病灶大部分(75%~80%)消失。余下20%~25%病灶转为钙化。③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变,头颅影像学检查囊虫病灶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疗程结束后6个月行颅脑MR+增强检查,同末次驱虫后MR+增强对比,患者均治疗无效24例,其中存活囊虫>驱虫前50%15例,驱虫前后影像学无变化6例,出现新发囊虫3例。同时头痛患者21例,癫痫患者18例,其中癫痫类型由单纯部分性发作转为全面性发作3例。
分析本组病例治疗无效原因,其中患者未按照出院医嘱按时返院驱虫治疗15例。其中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8例,入院首次治疗后头痛、癫痫症状得以控制,患者以为疾病已痊愈,未按时复诊;患者因驱虫过程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甘露醇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6例,表现为血压升高、血糖异常、急性胃黏膜病变及肾功能异常,患者对驱虫治疗存在抵触,认为脑囊虫病尚未治愈,又出现新发疾病;患者因家庭贫穷,未按医嘱返院1例。患者的依从性对驱虫疗效有影响,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随访,使患者对疾病的诊治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应结合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对症治疗方案,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干预,总体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本组病例中出现新发病灶3例,考虑为重复感染。脑囊虫病感染人体有3种方式:内在自身感染、外源自身感染、外源异体感染。患者病史中无排出“节片”史3例,反复行粪便寄生虫卵检查均为阴性,考虑为外源异体感染。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少数民族聚集,大多少数民族都有食用生肉、生血及蔬菜等风俗,同时生、熟刀具等不分,易导致外源异体感染。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讲解,加强饮食卫生及绦虫病患者自我管理,避免重复感染。
目前对于脑囊虫病的药物治疗各经典教科书上存在差别,剂量及疗程均有不同。有研究显示[4],大剂量吡喹酮驱虫效果优于低剂量。故本组患者吡喹酮剂量小可能影响驱虫治疗效果。
总之,脑囊虫病需要注重预防及防治结合。加强对患者的卫生及疾病宣教,提高患者防病能力及依从性;治疗过程中应当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驱虫方案及对症治疗方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最终提高治愈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