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56300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内二科(贵州)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1]。重型ITP患儿的血小板数量较少,且易于诱发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死亡率相对较高[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0例小儿重症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小儿重症ITP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儿经确诊为初发ITP,血小板<20×109/L,有自发性皮肤黏膜及脏器出血等临床表现。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个月~8岁,平均年龄(4.11±0.32)岁。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岁5个月~8岁,平均年龄(4.21±0.28)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两组实施一级护理,避免其磕碰,备机采血小板。对照组应用丙种球蛋白400 mg/(kg·d)治疗,1次/d,持续治疗3~5 d;骨髓穿刺检查后口服泼尼松片2 mg/(kg·d)治疗,3次/d,持续治疗8~10周。观察组单次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 g/(kg·d)治疗1 d,骨髓穿刺检查后口服泼尼松片2 mg/(kg·d)治疗,3次/d,持续治疗8~10周。
评价标准:观察两组症状控制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①显效:患儿无出血症状,血小板恢复正常;②好转:患儿症状改善,血小板平均水平升高<30×109/L;③无效:患儿症状未见改善或者持续加重。症状控制率=显效率+好转率[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血液指标改善时间(2.24±1.03)d,对照组血液指标改善时间(5.41±1.17)d。观察组血液指标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症状控制率96.67%,对照组症状控制率83.33%。观察组症状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6.6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多数预后较好。但是重型ITP是儿科危重疾病,严重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因素,且治疗难度较大[4]。临床治疗中需要提升患儿的血小板水平,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而避免患儿死亡[5]。
表1 两组症状控制率对比(n)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泼尼松片是糖皮质激素,在小儿重型ITP治疗中得到推广应用。但是其药物作用起效慢,长时间服药后不良反应较大。丙种球蛋白在小儿重型ITP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快速提高患儿的血小板水平,促进体内血小板抗体的清除,进而达到预防与控制的目的。单次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儿的出血症状,使其血液指标恢复正常,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的价值较高,安全性特征突出,能够降低各类激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更加适合于治疗小儿重型ITP。
林清华在报告中将60例重症ITP患儿视为调查对象[6],为其实施差异性丙种球蛋白剂量的治疗,结果显示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的血液指标改善时间较短,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小剂量组患儿总有效率90.00%;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区别,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药物治疗安全性价值突出。
小儿重型ITP治疗中单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应用能够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