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自体植皮术的临床效果

时间:2024-11-13

410003湖南省妇幼保健院(长沙)

乳腺癌是一种在女性中比较多见的恶性肿瘤,如今已成为影响女性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1]。目前乳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现如今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医学界公认且常用的手术方式,应用效果较佳。不过此手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切口和术后皮肤缝合张力太大等原因引起血液无法顺畅地循环流动,从而发生皮瓣坏死情况,再加上影响术后美观等缺点,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患者身心健康[2]。本文为深入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自体植皮术的临床效果,回顾选择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乳腺癌患者80例(均为女性),对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26~65岁,平均(48.4±6.9)岁;肿瘤临床分期:ⅡB期21例,ⅢA期10例,ⅢB期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7~68岁,平均(49.8±7.2)岁;肿瘤临床分期:ⅡB期20例,ⅢA期13例,ⅢB期7例。将两组上述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手术方法:全部入选患者均给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进行治疗。手术采用仰卧位、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进行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以确定患者乳头、乳晕要不要保留,如果肿瘤与乳头乳晕复合体距离≤2 cm,乳头、乳晕要给予切除,相反肿瘤与乳头乳晕复合体距离>2 cm且快速冰冻病理提示没有肿瘤细胞,乳头、乳晕可以保留(如果有肿瘤细胞则要对乳头、乳晕进行切除)。采取横型梭形切口,皮瓣行电刀游离,同时把皮下脂肪乳腺组织和深面的胸肌筋膜同时游离,腋血管暴露出来后,对腋血管周边的淋巴结进行清扫,胸大小肌予以保留。观察组患者再联合自体植皮术:选择患者同侧/对侧腹部皮肤,使用手术刀切取连同皮肤和皮下脂肪的皮瓣,要保证长、宽缺损均<1 cm,切口拉拢后行分层缝合。将取得的皮瓣中大多数脂肪剪去,血供系统要予以保留。于皮瓣正中央扎小孔,同时使用皮瓣与乳腺癌手术切口皮肤进行缝合,缝合方式要根据切口张力进行选择,留置引流管。将全部创面辅以无菌纱布,对引流液进行观察,当24 h引流瓶中引流液<20 mL时,可拔去引流管。更换敷料时间为术后3~4 d。

观察指标:①手术时间、住院时间;②术后皮瓣坏死情况、二次植皮情况;③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 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88.3±3.5)min,和对照组的(91.5±4.1)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1.5±2.9)d,明显比对照组的(19.4±3.2)d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皮瓣坏死情况比较[n(%)]

两组患者皮瓣坏死、二次自体植皮情况比较:对照组出现皮瓣坏死13例(32.5%),观察组仅现皮瓣坏死4例(1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皮瓣坏死的患者均给予自体植皮,植皮成活率达到100%。对照组二次植皮15例(37.5%),明显比观察组的4例(10.0%)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观察组发生皮瓣坏死4例(10.0%),皮下积液1例(2.5%);对照组发生皮瓣坏死13例(32.5%),皮下积液1例(2.5%),运动障碍1例(2.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40)12.5%,明显比对照组的(15/40)37.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乳腺癌实施改良根治术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程度的价值,不过手术时仍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切除范围较大等。此外,该手术不能达到现代女性患者的审美需求,再加上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并发症和复发情况较多,手术中皮瓣的坏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关键因素,所以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自体植皮术综合治疗效果进行研究非常必要[3]。

本研究结果和国内某文献报道结果基本吻合[4]。观察组术后液下积水、皮瓣坏死、运动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这与刘兵雄等学者研究的结论相似[5]。本次研究因病例选取时间关系并未对患者长远期疗效进行评价,还需5~8年随访后再行更深入的研究。

综合以上分析,乳腺癌患者在给予改良根治术后再行自体植皮手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减少皮瓣坏死、二次植皮例数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临床效果较佳,是一种可靠的临床治疗方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