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102208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轻者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或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颈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分型,其发病多是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早期,髓核与纤维环脱水变性,椎体不稳,颈肌防御性痉挛,刺激后纵韧带和椎体神经末梢,引起颈部疼痛、酸胀及沉重不适感,可向枕部及肩背部放射,颈部肌肉紧张、僵硬感,有压痛[1]。颈型颈椎病多由于患者长期坐姿不当或疲劳过度,慢性劳损,导致颈部肌肉拘紧疼痛、酸胀僵硬。患者痛苦异常,直接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如手法按摩、局部针刺、艾灸、热敷、拔罐等,或治疗繁琐,或疗效欠佳,或疗程较长。本文对2014-2018年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在常规针刺方法中加用液门透中渚治疗,观察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2014年3月-2018年3月收治颈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9~66岁,平均(31.65±6.69)岁;病程2~73个月,平均(42.41±18.21)个月。对照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4岁,平均(32.72±7.31)岁;病程3~74个月,平均(44.45±19.33)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颈椎病诊治及康复指南》[2]中的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进行,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肩部活动受限,患者自觉疼痛、僵硬,有相应的压痛点,少数可表现为头晕或者肩臂麻木,X线片显示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改变阶段,但改变不严重。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范围18~70岁;②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③近期未采用如针灸、推拿、药物等方法治疗;④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及纳入标准者;②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肿瘤及凝血系统疾病者;③有颈部外伤史造成颈部神经功能缺损、骨折、手术或先天脊椎异常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精神异常、老年痴呆等患者除外;⑤除外其他颈椎病分型,如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⑥晕针及不能配合完成治疗和观察者。
治疗方法:对照组取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外关,穴位等穴位针刺,操作方法:局部用75%的酒精常规消毒,术者用0.02 mm×0.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华成牌)分别刺入上述穴位,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15 min,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液门、中渚穴,若病患在单侧则在对侧取穴,若在两侧则双手取穴,操作方法:患者取站位,健侧上肢向前平伸,掌心向下,自然半握拳,穴位局部用75%的酒精常规消毒,术者用0.03 mm×0.7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华成牌),从手背第4、5掌指关节前的凹陷中的液门穴,顺掌骨间隙向上朝中渚穴放血刺入20~30 mm,进针同时嘱患者咳嗽两声,进针后行提插捻转,使局部出现酸麻胀感和放射性针感,边行针边嘱患者慢慢活动患侧颈部肌肉和上肢,留针5 min,患者活动患侧颈肩部10 min,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间隔2 d。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颈部疼痛、活动能力、肌肉(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紧张度缓解情况。颈部疼痛评定采用NPQ颈痛量表(NPQ评分)和Mcgill疼痛量表(Mcgill评分)进行,颈部活动能力评定采用Vernon颈椎废用指数评定,颈部肌肉紧张度采用颈部肌肉表面肌电功率谱中位频率(MF)值评定[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进行,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①治愈: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颈部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颈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③好转: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减轻,但颈部功能未恢复正常,有一定改善。④无效: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及颈部功能无改善或加重。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疼痛改善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疼痛改善情况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NPQ评分 Mcgill评分对照组 治疗前 33.62±6.75 17.86±3.75治疗后 16.69±7.46★ 8.82±3.47★观察组 治疗前 32.02±7.48 17.19±5.05治疗后 11.04±5.77★△ 5.12±2.17★△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活动能力和颈部肌肉紧张度改善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活动能力和颈部肌肉紧张度改善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Vernon颈椎废用指数 肌肉表面肌电功率谱MF值斜方肌 胸锁乳突肌对照组 治疗前 35.16±6.48 15.94±2.89 7.41±1.01治疗后 28.92±7.72★ 19.75±4.84★ 9.90±1.33★观察组 治疗前 34.12±6.30 14.10±1.28 6.10±1.12治疗后 22.26±4.85★△ 21.84±4.62★△ 11.64±2.59★△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疼痛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颈部疼痛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活动能力和颈部肌肉紧张度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活动能力(Vernon颈椎废用指数)和颈部肌肉紧张度(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肌肉表面肌电功率谱MF值)改善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一般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其中颈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为颈椎病发病的早期阶段,也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颈型颈椎病以局部肌肉症状为主,如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酸痛僵硬、活动受限等,活动时加剧,休息后可缓解,个别患者有上肢短暂性感觉异常。目前普遍认为[5],颈型颈椎病症状的发生原因是颈椎不断承受各种负荷、劳损或者意外损伤,从而导致椎间张力下降、椎间松动不稳。椎关节的失稳一方面直接引起颈部各肌群之间的失平衡,从而引起肌肉的防御性痉挛;而另一方面会引起椎间出血水肿,直接刺激分布于椎间周围的窦椎神经末梢,使颈部出现酸、胀、痛等临床症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脑、手机的普及和长时间频繁使用,导致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生此病,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对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大类,非手术疗法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颈椎制动、牵引疗法等,药物疗法常采用非甾体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等,物理疗法包括离子导入、石蜡疗法、磁疗等[6]。
而在中医学中并无与“颈椎病”相对应病名,但与之相关描述多见,结合其以颈痛为主要特点的临床表现,认为颈型颈椎病当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的“项痹”。其主要病因病机主要为人体的内、外在原因,如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则造成正气不足,导致气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其治疗原则主要为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方法常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7-10]。本研究采用普通针刺方法加液门透中渚治疗,疗效显著。液门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位于手背部第4、5指间,在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的俞穴,位于手背部第4、5掌指关节的后方,掌骨之间的凹陷处。液门和中渚两穴,一为荥穴,一为俞穴,根据“荥输治外经”的应用理论,主要用于治疗手少阳三焦经脉循行通路上的疾患,以及三焦火热循经上扰的疾病。施术时采用“液门透中渚”的刺法,一针透二穴,同刺荥与俞,以加强疏通少阳经气,解除少阳经脉的气血壅滞,舒筋止痛,主治项部筋脉拘急,刺入后一般在3 s内颈部肌肉的僵直疼痛感就有所减轻,活动后旋转范围明显增大。令患者活动关节10 min后缓解十分明显,再结合局部针刺治疗,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局部针刺。
综上所述,普通针刺方法加液门透中渚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明显改善颈部疼痛、颈部活动能力和颈部肌肉紧张度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