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4-11-13

657000云南省昭通市妇幼保健院

人类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各项指标能够提示各类炎症和血液性疾病,是临床中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基础性常规检查[1]。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血常规检验患者60例,首先给予末梢采血,随后再给予静脉采血。采血结束后,采用同一型号的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各指标,对比不同采血方法的检验结果。所有患者认知正常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无精神病史和家族遗传病史。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2~35岁,平均(25.6±2.8)岁;呼吸系统疾病32例,消化道疾病15例,心脑血管疾病3例,泌尿系统疾病10例。

方法:所有患者先进行末梢采血,随后再给予静脉采血。本研究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末梢采血选择一次性采血针和微量吸管,静脉采血选择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具。所有患者均空腹采血,采血人员根据取血的具体要求对患者实施规范采血操作。采血时,患者保持最佳坐姿,采用碘伏和乙醇消毒受检者的采血部位后,选择不同的采血用针在患者的手指指端和肘正中静脉穿刺采血,尽可能一次采血成功,采血结束后帮助患者止血。血样需要抽取到试管中,并对试管进行编号和信息记录以及抗凝处理,把处理后的血样标本送往检验科,并运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WBC、RBC、HCT、PLT和HB,操作者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防止出现血样遗失和血样被污染以及血样混淆等问题。

采血疼痛度的评价指标:采血过程中,操作者要按照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心理状况对其疼痛度实施VAS评分,患者疼痛度主要包括3个等级,即1~3分为轻度疼痛,3~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强[2]。

结 果

两种采血方式血常规WBC、RBC、HCT、PLT、HB检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末梢采血后,采血疼痛度评分(1.92±0.56)分。静脉采血后,采血疼痛度评分(2.13±0.61)分。两种采血方式采血疼痛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多项指标的变化对临床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具体病因以及疾病的治疗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是临床中一种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最基础的检查手段。血常规检测主要对象是血液样本,血样采集的方式主要分为皮肤采血法(即末梢采血法)、桡动脉采血法和肘正中静脉采血法等[3]。

从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末梢采血法尽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时间非常长,患者在这一过程中的痛感较轻,然而末梢血样中还涉及人体毛细血管、细胞液、组织液等多种杂质成分,对项目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与可信性有所降低,除此之外,末梢采血法具有采血量少和血样利用率较低的缺点,很多因素导致末梢采血在应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两种采血方法进行对比,静脉采血法采取的血样杂质非常少,同时,血样抽取量较多,所以,有助于血液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与可靠性的提高[4]。同时,血样检测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并不会影响分析仪器的精确度,该优势使静脉采血法成为现阶段临床运用较多的一种血液采集技术。然而静脉采血对采血人员自身的卫生情况和穿刺技巧方面的要求非常高,采血过程中,易导致多次穿刺、穿刺疼痛、抽样困难以及穿刺点感染的问题,是该方法的主要缺陷。

总而言之,血常规检验过程中不同采血方法的选择会导致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两种采血方法进行对比,运用静脉采血方法所获得的检验结果准确性更高,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能够降低患者在采血过程中的疼痛感与恐惧感。所以,静脉采血法在临床中可广泛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