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血细胞参数在白血病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研究

时间:2024-11-13

410000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

白血病属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障碍及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其他器官和组织也可受到浸润,最终,导致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出现[1]。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使得白血病患者诊断及预后中,血细胞参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贫血患者往往有乏力等症状,同时出现血细胞参数变化,白血病本身也可能引起贫血,分析贫血、白血病患者的血细胞参数,能更好地反映白血病特异性引起的参数指标变化。本研究收集初诊为单纯缺铁性贫血、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常规及血细胞形态检查结果,分析这些指标在白血病诊断、预后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17年2月-2018年6月收治初诊为白血病患者148例作观察组,男76例,女72例;年龄7~68岁,平均(35.6±5.8)岁。⑴纳入标准:①与《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张之南主编,第2版)中的白血病诊断标准相符合;②所需临床资料完整;③知情同意。⑵排除标准:①白细胞数量或形态异常是由感染引起;②近期应用可对血细胞检查结果产生影响的药物;③其他导致血细胞异常的疾病。将单纯缺铁性贫血患者148例作对照组,男72例,女76例,年龄(35.0±5.6)岁。纳入标准:单纯缺铁性贫血;知情同意;所需临床资料完整。

方法:收集本院初诊为单纯缺铁性贫血、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常规及血细胞形态检查结果。

评价标准:血细胞数目异常、形态异常、疗效判定均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张之南主编,第2版)。

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应用SPSS 22.0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资料对比: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血细胞异常情况比较:观察组白细胞、血小板数目及形态异常率、幼稚细胞率及大型未染色细胞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患者治疗效果:白血病患者148例,缓解94例,未缓解54例。

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细胞数目及形态异常情况比较:治疗前,缓解组白细胞形态、血小板数目和形态异常率、大型未染色细胞率、幼稚细胞率低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缓解组白细胞形态、血小板数目和形态异常率、幼稚细胞率及大型未染色细胞阳性率低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n(%)]

表2 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治疗前后血细胞数目及形态异常情况比较[n(%)]

讨 论

目前,针对白血病的诊断、预后分析的指标较多。本研究表明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数目与形态异常率、幼稚细胞、大型未染色细胞阳性率更高。对于贫血鉴别诊断,白细胞、血小板检查更有优势,许多白血病患者以贫血首诊,且普遍存在血小板下降。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3种指标联合检查,在与其他血液疾病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大型未染色细胞检查能够较好地反映异常淋巴细胞和原幼细胞[3]。

而从预后来看,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细胞数目及形态异常有关,在治疗前多项参数异常的患者,未缓解风险相对更高。可能因为治疗前幼稚细胞降低患者容易缓解,白血病细胞释放入血少,对治疗较敏感[4];治疗前血常规参数指标异常率更低,提示疾病的病程可能更短,病情相对更轻。

在治疗后异常率仍然较高的患者未缓解风险相对更高。白细胞形态、血小板数目与形态对疗效比较敏感,缓解患者这些指标改善非常显著[5]。未缓解与缓解患者治疗后白细胞的数目、红细胞的数目与形态异常率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这些指标容易受到输血治疗、局部感染因素影响有关。血小板指标的变化不容易受到输血、感染等因素影响,更能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在白血病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更高。

本文初步研究了血细胞参数在白血病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期望给临床提供一些诊疗思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