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100062北京市普仁医院
发热是临床常见又重要的全身性症状,可出现在各类疾病中。体温升高可使机体代谢增加,心率加快,从而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1]。临床以感染性发热最常见,过去研究重点主要在感染源及非感染因素,发热对心理因素影响的研究较少[2]。本研究为帮助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面对发热,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2015年1-12月收治因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就诊于我院且疗程超过72 h的患者140例,男85例,女55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45例,女25例;年龄26~57岁,平均(45.64±4.38)岁;体温37.5~39.8℃;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或大专23例,本科及以上19例。对照组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龄(46.26±4.28)岁;体温37.8~40.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高中及大专24例,本科以及上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的相关要求。
方法: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给予患者健康宣教、规范用药、基础生活护理等。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心理护理,主要内容:①热情接待每一例患者,陪同患者进入诊区,帮助患者熟悉诊区环境,保证治疗区安静舒适,张贴海报,发放知识小册子,减轻患者紧张恐惧情绪,缓和紧张氛围。②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真实感受,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体温升高的原因及出现的症状,讲述治疗的方法,如冷敷、温水擦浴等。③护士除完成常规护理工作外,应经常去看望患者,了解患者的病况进展,以便发现问题,对患者给予精神安慰,减少患者的孤独。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指导患者多饮水,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
评价指标:①简明心境状态量表分为紧张、迷惑、疲乏、精力4个维度,各100分,表现程度越高分值越高;②采用SDS量表对患者抑郁情况进行分析,SDS总分为80分,分数越高患者抑郁情况越严重[3]。③采用SAS量表对患者焦虑情况进行评价,共25项,采用4级评定,总分100分[4]。④采用满意度量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总分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一般,>80分为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患者护理前后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境状态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紧张、迷惑、疲乏均低于对照组,而精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紧张 迷惑 疲乏 精力对照组 护理前 78.53±6.52 70.05±6.46 74.21±5.52 41.42±5.03护理后 60.14±5.36 54.26±3.37 56.36±4.89 55.48±6.25配对t,P 6.137,0.000 8.404,0.000 7.246,0.000 9.328,0.000观察组 护理前 79.04±6.16 70.25±5.53 74.36±6.58 41.68±5.52护理后 48.21±4.32 43.17±5.52 44.15±4.86 63.29±5.53配对t,P 9.571,0.000 11.758,0.000 9.427,0.000 16.537,0.000两组比较(成组t,P) 护理前 0.746,0.327 0.658,0.485 0.581,0.521 1.082,0.215护理后 13.025,0.000 9.274,0.000 14.263,0.000 11.015,0.000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护理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67.14%,观察组为91.4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传染性疾病可通过空气、直接或间接性接触传播,传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是临床中常见的发热类型。发热引起的应激反应主要包括心理上的疑惑、恐惧、焦虑和生理上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虚弱无力等症状[5-6]。患者对传染性疾病存在恐惧心理,再加上就诊后环境的变化以及对疾病的未知性和对未来病情发展的不确定性,患者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强烈的应激反应对机体循环、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阻碍患者恢复[7]。因此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实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使发热患者尽早恢复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护理人员在密切配合医生治疗疾病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情绪改变。当患者因疾病而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时应鼓励患者,积极与患者沟通,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8]。要正确科学地应用学护理干预,帮助有效控制体温升高的同时最大可能降低退热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在干预措施实施的过程中,应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要求患者以平和乐观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具体措施的实行应因人而异,对自理能力较差的患者,应采取指示、协助等方式帮助其完成[9]。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简明心境状态量表中的紧张、迷惑、疲乏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精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而焦虑、抑郁评分比较观察组也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实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增强患者精力,减轻患者负面情绪。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观察组 护理前 61.25±6.18 63.15±9.36护理后 40.14±3.74 39.58±6.31配对t,P 10.357,0.000 13.864,0.000对照组 护理前 61.36±7.94 63.27±9.54护理后 60.58±6.03 60.89±7.82配对t,P 0.566, 0.574 0.176,0.861两组比较(成组t,P) 护理前 0.855,0.395 0.863,0.391护理后 17.373,0.000 14.357,0.000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本研究发现部分患者与医护人员存在沟通障碍,对护理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因此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需要护士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情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针对部分无法完全沟通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家属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提高患者家属的护理水平,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中来,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只有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干预措施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就[10]。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干预能减轻发热患者心理应激水平,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