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550009贵航贵阳医院中医康复科(贵州)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本文将良肢位摆放应用于临床护理中,以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降低康复期护理成本,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2016年10月-2018年3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93例,男65例,女28例;年龄51~73岁,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93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男3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3.1±2.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30 d,平均(13.4±1.7)d;脑卒中类型中缺血性21例,出血性30例。对照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8±2.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6~29 d,平均(12.9±2.2)d;脑卒中类型中缺血性19例,出血性23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运动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良肢摆放方法:两组患者康复期都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介入良肢位摆放干预。具体措施:平卧位摆放,患者早期处于卧床状态,此期间即可进行肩部、上肢和下肢的摆放,期间肩胛骨应尽量往前伸展,而肩关节则应向外舒展,必要时可在肩下部垫软枕,使肩部与身体呈现45°,上肢前臂向后旋,将手指逐一分开,并将手掌心朝上,下肢髋关节向内旋,在膝关节部位垫软枕,使膝关节处于弯曲状态,同时可保证足尖向上,踝关节呈现背曲状,卧床期间要帮助患者定期翻身和按摩。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分别采用不同的摆放方式,肩关节保证前伸,健侧卧位前臂则采用前旋位,患侧卧位前臂则采用后旋位,肘关节伸直后将五指分开,膝关节稍屈曲,髋关节稍前伸,足部不能内翻保持中立位[1]。患侧卧位是最有治疗意义的体位,该体位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拉整个偏瘫侧肢体,有助防止痉挛。
表2 两组患者肌张力分级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比较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NIHSS评分、肌力恢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运动功能采用简易Fugl-Meyer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上肢和下肢两部分,上肢评价项目包括屈肌协同、伸肌协同、反射情况、腕部及手部活动等,上肢总评分66分,下肢评价项目包括反射活动、协调能力、运动速度、脱离协同运动等,下肢总评分34分,量表评分越高说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越低。神经功能损伤采用NIHSS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评分0~42分,评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肌张力采用Ashworth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将肌张力分为0~Ⅲ级,评级越高说明肌张力增加越严重,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I指数进行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穿衣、吃饭、行走、下蹲等日常活动,根据评分结果将生活能力分为完全自理、部分依赖和完全依赖。康复期常见并发症包括肩关节半脱位、关节痉挛、关节肌肉痉挛、肩部疼痛、肩手综合征、关节外旋、足尖外旋及足内翻下垂等,通过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评价良肢位摆放预防并发症的效果。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障碍比较: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Fugl-Meyer量表和NIHSS量表评分都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肌张力评级和日常生活能力分级均更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肌肉长期处于静止缩短状态,将会使肌肉发生生理学、形态学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从而对患者肌肉张力和运动功能恢复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如果患者的肌肉处于轻微拉动或伸展状态,则有利于肌肉张力的恢复。总之,良肢位摆放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